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一)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遗址概况 | 第10页 |
(二)研究的来源 | 第10-11页 |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价值 | 第11-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1-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四、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综述 | 第13-15页 |
(一)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定义 | 第13-14页 |
(二)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形制概述 | 第14-15页 |
五、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一)研究的方法 | 第15-17页 |
(二)研究的结构 | 第17页 |
注释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形成背景分析 | 第19-33页 |
一、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形成的自然因素分析 | 第19-20页 |
(一)山川地貌 | 第19-20页 |
(二)气候环境 | 第20页 |
二、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文化形态研究 | 第20-23页 |
(一)金源文化影响下的社会组织结构 | 第20-22页 |
(二)金源文化结构形态及特征 | 第22-23页 |
(三)金源文化影响下的民族宗教信仰 | 第23页 |
三、东北地区金代上京会宁府发展历程概述 | 第23-31页 |
(一)草建 | 第23-24页 |
(二)初建 | 第24-25页 |
(三)扩建 | 第25-26页 |
(四)废弃 | 第26页 |
(五)重建 | 第26-31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31页 |
注释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形制及功能分析 | 第33-65页 |
一、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尺度 | 第33-35页 |
(一)空间尺度 | 第33-34页 |
(二)建筑尺度 | 第34页 |
(三)礼制尺度 | 第34-35页 |
二、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空间形态 | 第35-39页 |
(一)单体建筑 | 第35-37页 |
(二)群体建筑 | 第37-39页 |
三、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形制空间布局 | 第39-43页 |
(一)建院式布局的构成形制 | 第39-41页 |
(二)建院式布局功能 | 第41-42页 |
(三)礼仪功能布局 | 第42-43页 |
四、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形制木构架体系及特点 | 第43-46页 |
(一)木构架种类 | 第43-45页 |
(二)木构架结构特点 | 第45-46页 |
五、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形态与构成机制 | 第46-56页 |
(一)上分 | 第46-49页 |
(二)中分 | 第49-53页 |
(三)下分 | 第53-56页 |
六、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构件及纹样 | 第56-63页 |
(一)构件种类 | 第56-60页 |
(二)构件纹样种类 | 第60-62页 |
(三)彩绘 | 第62-63页 |
七、本章小结 | 第63页 |
注释 | 第63-65页 |
第四章 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形制的艺术价值 | 第65-72页 |
一、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营造艺术解析 | 第65-67页 |
(一)空间艺术 | 第65-66页 |
(二)形式艺术 | 第66页 |
(三)建构艺术 | 第66-67页 |
二、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形制的研究价值 | 第67-69页 |
(一)文化价值 | 第67-68页 |
(二)艺术价值 | 第68页 |
(三)社会价值 | 第68-69页 |
(四)实用价值 | 第69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注释 | 第70-72页 |
第五章 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形制的传承与思考 | 第72-77页 |
一、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修缮保护启示 | 第72-73页 |
(一)传统场所精神的重构 | 第72页 |
(二)传统营造理念的传承 | 第72-73页 |
二、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 第73-74页 |
(一)保留与重生的条件 | 第73页 |
(二)保护与再利用的矛盾与对策 | 第73-74页 |
三、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对现代人居方式及人居理念的启示 | 第74-75页 |
(一)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 第74页 |
(二)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对当代社区营造的启示 | 第74-75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75页 |
注释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