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简要述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2.1.1 留守人员类别 | 第16页 |
2.1.2 留守人员特征 | 第16-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2.1 二元经济结构 | 第17-18页 |
2.2.2 社会支持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公平正义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河源市农村留守人员现状 | 第20-39页 |
3.1 调查样本及调查方法 | 第20页 |
3.1.1 调查范围及调查样本选择 | 第20页 |
3.1.2 调查方法 | 第20页 |
3.2 留守人员调查分析 | 第20-29页 |
3.2.1 留守人员整体情况分析 | 第20-22页 |
3.2.2 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 第22-24页 |
3.2.3 留守老人的基本现状 | 第24-25页 |
3.2.4 留守妇女的基本现状 | 第25-29页 |
3.3 河源留守人员需求状况调查 | 第29-32页 |
3.3.1 经济生活需求 | 第29-30页 |
3.3.2 精神文化需求 | 第30-32页 |
3.4 河源市相关部门为解决农村留守问题的做法 | 第32-39页 |
3.4.1 建立机制开展服务 | 第32-34页 |
3.4.2 利用项目拓展服务 | 第34-35页 |
3.4.3 利用资源提供服务 | 第35-36页 |
3.4.4 挖掘组织能力做好服务 | 第36-39页 |
第四章 河源农村留守的本质问题及成因 | 第39-42页 |
4.1 河源农村留守本质问题 | 第39-40页 |
4.1.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 第39-40页 |
4.1.2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 | 第40页 |
4.2 河源市农村留守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0-42页 |
4.2.1 经济发展水平低 | 第40页 |
4.2.2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不健全 | 第40-41页 |
4.2.3 基层政府无法保证应有的社会保障 | 第41-42页 |
第五章 解决河源农村留守问题的对策 | 第42-48页 |
5.1 增强经济能力 | 第42-43页 |
5.1.1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 第42页 |
5.1.2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 第42-43页 |
5.1.3 大力鼓励经济帮扶 | 第43页 |
5.2 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 第43-44页 |
5.2.1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 | 第43页 |
5.2.2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决策机制 | 第43页 |
5.2.3 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多元化 | 第43页 |
5.2.4 建立相关供给制度 | 第43-44页 |
5.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第44-45页 |
5.3.1 完善农村教育保障 | 第44页 |
5.3.2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 第44页 |
5.3.3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 | 第44-45页 |
5.3.4 完善农村社会救助 | 第45页 |
5.3.5 培育发展农村社会公共组织 | 第45页 |
5.4 其他措施 | 第45-48页 |
5.4.1 将留守人员问题纳入精准扶贫整体协调推进解决 | 第45-46页 |
5.4.2 调整完善现有的农村办校政策 | 第46页 |
5.4.3 乡村社会自身的发展是解决留守问题的原生动力 | 第46页 |
5.4.4 优秀传统文化可用于农村留守问题的解决 | 第46页 |
5.4.5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第46-4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