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6页 |
1 稻属植物的分类和野生稻优异基因的利用 | 第14-18页 |
1.1 稻属分类及有利性状利用 | 第14-17页 |
1.2 长雄野生稻的优异性状及育种利用 | 第17-18页 |
2 植物的生殖隔离 | 第18-22页 |
2.1 合子前生殖隔离 | 第18页 |
2.2 合子后生殖隔离 | 第18-20页 |
2.3 稻属间的生殖隔离 | 第20-22页 |
3 水稻种间和亚种间杂种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22-28页 |
3.1 水稻雄性生殖过程与雄性杂种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22-27页 |
3.1.1 水稻花药和花粉发育过程 | 第22-24页 |
3.1.2 花药开裂缺陷和花粉在柱头上附着及萌发障碍 | 第24-25页 |
3.1.3 雄配子败育 | 第25-27页 |
3.2 水稻胚囊发育过程与水稻雌性杂种不育 | 第27-28页 |
3.2.1 水稻胚囊发育过程 | 第27页 |
3.2.2 水稻杂种雌配子败育 | 第27-28页 |
4 水稻杂种不育的遗传模式 | 第28-31页 |
4.1 重复隐性配子致死模型 | 第29页 |
4.2 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型 | 第29-30页 |
4.3 互补孢子体不育模型 | 第30页 |
4.4 单位点孢子体不育模型 | 第30-31页 |
5 水稻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 第31-40页 |
5.1 雄配子不育基因的定位 | 第31-32页 |
5.2 雄配子不育基因的克隆 | 第32-35页 |
5.3 雌配子不育基因的定位 | 第35-36页 |
5.4 雌配子不育基因的克隆 | 第36-38页 |
5.5 雌雄配子同时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38-40页 |
6 杂种不育的进化模型 | 第40-45页 |
6.1 平行进化模型 | 第40-42页 |
6.2 连续进化模型 | 第42-43页 |
6.3 平行-连续进化模型 | 第43-45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5-46页 |
第二章 水稻杂种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46-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1.1 实验材料及田间种植 | 第47页 |
1.2 I_2-KI染色观察花粉育性 | 第47页 |
1.3 花粉离体培养测定花粉萌发率 | 第47-48页 |
1.4 花粉在柱头上的附着和萌发 | 第48页 |
1.5 醋酸洋红染色观察花粉的发育过程 | 第48页 |
1.6 DAPI染色观察花粉的发育过程 | 第48-49页 |
1.7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花粉粒的结构 | 第49页 |
1.8 花药半薄切片观察花药壁的发育 | 第49-50页 |
1.9 整体染色与透明技术观察胚囊的发育过程 | 第50页 |
2 结果分析 | 第50-62页 |
2.1 NIL-S40的构建和背景分析 | 第50-51页 |
2.2 RD23、NIL-S40及其杂种F_1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 | 第51-53页 |
2.3 RD23、NIL-S40和F_1花粉萌发和花粉管延伸的观察及辅助授粉 | 第53-55页 |
2.4 RD23、NIL-S40和F_1花粉及胚囊发育过程的观察 | 第55-62页 |
3 讨论 | 第62-66页 |
3.1 S40与S1、S6和S37细胞学败育机理的比较 | 第62页 |
3.2 绒毡层和花粉壁对花粉育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 杂种不育基因影响花药开裂 | 第63-64页 |
3.4 减数分裂与雌雄配子败育 | 第64-66页 |
第三章 水稻种间杂种不育位点S40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的分析 | 第66-80页 |
1 材料方法 | 第67-68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67页 |
1.2 I_2-KI染色法测定花粉育性 | 第67页 |
1.3 DNA的提取、PCR分析和凝胶电泳 | 第67-68页 |
1.4 引物设计及S40的定位 | 第68页 |
1.5 配子传递率 | 第68页 |
1.6 定位区间基因预测 | 第68页 |
1.7 定位区间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68页 |
2 结果分析 | 第68-77页 |
2.1 RD23/NIL-S40 F_2群体中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的分布 | 第68-70页 |
2.2 RD23/NIL-S40 F_1半不育的遗传分析 | 第70-71页 |
2.3 杂种不育位点S40的精细定位 | 第71-73页 |
2.4 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的分析 | 第73-77页 |
3 讨论 | 第77-80页 |
3.1 ORF5和ORF8是最有可能的候选基因 | 第77-78页 |
3.2 S40的遗传机理 | 第78-80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80-82页 |
1 全文结论 | 第80-81页 |
1.1 S40导致RD23和长雄野生稻种间杂种雌配子和雄配子同时败育 | 第80页 |
1.2 S40的遗传模式符合“单位点孢子体不育模式” | 第80-81页 |
1.3 S40被精细定位至80 kb的区间内 | 第81页 |
1.4 ORF5和ORF8是S40位点最有可能的候选基因 | 第81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8页 |
附录1 | 第98-104页 |
附录2 卷穗突变体fzp-12的细胞学研究及FZP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104-118页 |
1 材料方法 | 第104-105页 |
1.1 实验材料和田间种植 | 第104页 |
1.2 体视镜观察穗子发育过程 | 第104-105页 |
1.3 扫描电镜观察穗子发育过程 | 第105页 |
1.4 定量分析 | 第105页 |
1.5 定位区间基因预测 | 第105页 |
1.6 酵母单杂 | 第105页 |
2 结果分析 | 第105-113页 |
2.1 突变体和野生型的表型观察 | 第105-106页 |
2.2 突变体和野生型花序和小穗发育过程的观察 | 第106-108页 |
2.3 FZP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分析 | 第108-113页 |
3 小结和讨论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