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2页 |
1.1 论文选题依据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天然金刚石形成的深部地质条件概述 | 第16-17页 |
1.2.2 含金刚石母岩研究概述 | 第17-20页 |
1.3 研究内容和工作量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2-29页 |
2.1 扬子陆块大地构造背景 | 第22-25页 |
2.2 扬子陆块太古宙地壳物质 | 第25-27页 |
2.3 扬子陆块金刚石与含金刚石母岩分布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29-36页 |
3.1 样品处理 | 第29-31页 |
3.1.1 岩石薄片制备 | 第29页 |
3.1.2 全岩粉末样品制备 | 第29页 |
3.1.3 锆石单矿物分选与制靶 | 第29-30页 |
3.1.4 石榴子石单矿物分选与制靶 | 第30-31页 |
3.2 仪器分析方法 | 第31-36页 |
3.2.1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 第31页 |
3.2.2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 第31-32页 |
3.2.3 矿物主量元素分析 | 第32页 |
3.2.4 锆石CL图像 | 第32-33页 |
3.2.5 锆石U–Pb定年 | 第33-34页 |
3.2.6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贵州镇远地区马坪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研究 | 第36-44页 |
4.1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与样品采集 | 第36-38页 |
4.2 马坪金伯利岩的形成时代 | 第38-40页 |
4.3 马坪金伯利岩的岩石学特征 | 第40-44页 |
4.3.1 野外地质特征 | 第40-41页 |
4.3.2 岩相学特征 | 第41-44页 |
第五章 贵州镇远地区白坟钾镁煌斑岩研究 | 第44-62页 |
5.1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与样品采集 | 第44-46页 |
5.2 白坟钾镁煌斑岩的形成时代 | 第46-48页 |
5.3 白坟钾镁煌斑岩的岩石学特征 | 第48-53页 |
5.3.1 野外地质特征 | 第48-49页 |
5.3.2 岩相学特征 | 第49-53页 |
5.4 白坟钾镁煌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53-62页 |
5.4.1 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 第53-56页 |
5.4.2 全岩微量元素特征 | 第56-62页 |
第六章 贵州镇远地区含金刚石母岩捕虏晶研究 | 第62-133页 |
6.1 马坪金伯利岩中的原生金刚石特征 | 第62-64页 |
6.2 马坪金伯利岩中的含铬镁铝榴石捕虏晶特征 | 第64-73页 |
6.3 马坪金伯利岩中的锆石捕虏晶研究 | 第73-104页 |
6.3.1 锆石形貌学及内部结构 | 第75-77页 |
6.3.2 锆石Th/U比值 | 第77-78页 |
6.3.3 锆石U–Pb定年 | 第78-81页 |
6.3.4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 第81-86页 |
6.3.5 小结 | 第86-104页 |
6.4 白坟钾镁煌斑岩中的锆石捕虏晶研究 | 第104-129页 |
6.4.1 锆石形貌学及内部结构 | 第104-105页 |
6.4.2 锆石Th/U比值 | 第105-106页 |
6.4.3 锆石U–Pb定年 | 第106-109页 |
6.4.4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 第109-114页 |
6.4.5 小结 | 第114-129页 |
6.5 幔源火山岩中前寒武纪锆石的来源及其意义 | 第129-133页 |
第七章 扬子陆块南部深部地壳演化 | 第133-146页 |
7.1 中–新太古代(2.9–2.7Ga)地壳再造 | 第135-137页 |
7.2 新太古代晚期(2.6–2.5Ga)地壳增生 | 第137页 |
7.3 古元古代早期(2.5–2.3Ga)地壳再造 | 第137-138页 |
7.4 古元古代早期(2.2–2.1Ga)地壳增生 | 第138-139页 |
7.5 古元古代中期(2.0–1.8Ga)地壳增生与再造 | 第139-141页 |
7.6 中元古代晚期(1.3–1.0Ga)地壳增生与再造 | 第141-143页 |
7.7 新元古代地壳增生与再造 | 第143-144页 |
7.8 早–中古生代地壳再造 | 第144-146页 |
第八章 主要认识与存在问题 | 第146-148页 |
8.1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146-147页 |
8.2 存在问题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