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节的历史形成及其在西溪湿地景区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10-11页 |
1.2.1 花事活动 | 第10-11页 |
1.2.2 花朝节 | 第11页 |
1.3 研究范围及内容 | 第11-12页 |
1.3.1 研究范围 | 第11-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已有研究进展及相关文献 | 第12-17页 |
1.4.1 国外花事活动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4.2 国内花事活动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3 花朝节相关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4 关于已有研究成果的思考 | 第17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花朝节的文化源头——花文化 | 第20-28页 |
2.1 花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 第20-25页 |
2.1.1 农业之本 | 第20-22页 |
2.1.2 人赋花之魂 | 第22-24页 |
2.1.3 社会经济之轴 | 第24-25页 |
2.2 花文化与岁时节日 | 第25-27页 |
2.2.1 岁时节令 | 第25页 |
2.2.2 岁时节日中的花文化 | 第25-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花朝节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 第28-44页 |
3.1 花朝节的起源与发展 | 第28-36页 |
3.1.1 春之萌发 | 第28-29页 |
3.1.2 唐之起始 | 第29-30页 |
3.1.3 宋之发展 | 第30-33页 |
3.1.4 元明清之延续 | 第33-35页 |
3.1.5 民国之没 | 第35页 |
3.1.6 现之复兴 | 第35-36页 |
3.1.7 小结 | 第36页 |
3.2 花朝节与花神文化 | 第36-39页 |
3.2.1 花朝节与庙会 | 第36-37页 |
3.2.2 十二花神 | 第37-39页 |
3.3 花朝节主要植物用材 | 第39-41页 |
3.4 花朝节赏花文化背景探究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西溪湿地花朝节的景观营造 | 第44-60页 |
4.1 西溪湿地花朝节概况 | 第44-52页 |
4.1.1 西溪湿地简介 | 第44-45页 |
4.1.2 西溪湿地花朝节 | 第45-52页 |
4.2 西溪湿地花朝节植物景观分析 | 第52-59页 |
4.2.1 问卷设计 | 第52页 |
4.2.2 植物景观群落相关性分析 | 第52-55页 |
4.2.3 植物配置手法的景观评价 | 第55-58页 |
4.2.4 西溪湿地花朝节植物景观打造 | 第58-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花朝节及其花文化特征和对将来花事活动的影响 | 第60-63页 |
5.1 花朝节及其花文化特征 | 第60-61页 |
5.1.1 自然之因,文化起源 | 第60页 |
5.1.2 朝代更迭,特色彰显 | 第60-61页 |
5.1.3 游春赏景,花朝吟咏 | 第61页 |
5.2 花朝节对将来花事活动的影响 | 第61-63页 |
6.结语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页 |
6.2 研究中的不足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一 图表目录 | 第69-71页 |
附录二 西溪湿地花朝节植物景观群落整体营造评价 | 第71-86页 |
附录三 西溪湿地花朝节植物配置手法的景观评价 | 第86-106页 |
个人简介 | 第106-107页 |
导师简介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