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分类学(系统微生物学)论文--细菌纲论文--真细菌目论文

黑木相思根瘤菌系统发育研究及新种鉴定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根瘤菌的分类现状第14-15页
    1.3 多相分类技术在根瘤菌研究中的应用第15-18页
        1.3.1 表型特征分析第15-16页
        1.3.2 遗传型分析第16-18页
    1.4 黑木相思的概况第18-19页
    1.5 金合欢属及黑木相思根瘤菌分类研究第19-21页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23页
    1.7 研究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4-33页
    2.1 黑木相思根瘤菌的活化与保存第24-26页
    2.2 黑木相思根瘤菌基因组DNA的少量提取第26页
    2.3 16S rDNA基因、持家基因(recA、atpD、glnII)和共生基因(nifH、nodC、nodD)序列扩增和系统发育分析第26-28页
        2.3.1 目的基因PCR扩增第26-28页
        2.3.2 目的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第28页
    2.4 DNA同源性分析和DNA(G+C)mol%测定第28-30页
        2.4.1 总DNA的大量提取第28-29页
        2.4.2 DNA同源性分析第29-30页
        2.4.3 DNA(G+C)mol%测定第30页
    2.5 黑木相思根瘤菌的脂肪酸组成分析和极性脂分析第30-31页
    2.6 黑木相思根瘤菌的表型性状测定第31-32页
    2.7 黑木相思根瘤菌结瘤试验第32-33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3-62页
    3.1 菌株纯化结果第33页
    3.2 16S rDNA基因、持家基因(recA、atpD、glnII)和共生基因(nifH、nodC、nodD)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第33-46页
        3.2.1 16S rDNA基因系统发育结果第33-36页
        3.2.2 持家基因(recA、atpD、glnII)系统发育分析第36-43页
        3.2.3 共生基因(nifH、nodC、nodD)系统发育分析第43-46页
    3.3 黑木相思慢生根瘤菌的DNA同源性分析结果第46-47页
    3.4 黑木相思慢生根瘤菌的脂肪酸组分分析第47-48页
    3.5 黑木相思慢生根瘤菌生理生化分析第48-49页
    3.6 结瘤试验结果第49-51页
    3.7 中慢生根瘤菌新种分类地位的确定第51-62页
        3.7.1 中慢生根瘤菌的16SrDNA基因和持家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第52-55页
        3.7.2 中慢生新种菌株的DNA同源性分析及(G+C)mol%测定结果第55-56页
        3.7.3 中慢生根瘤菌的脂肪酸和极性脂分析结果第56-58页
        3.7.4 中慢生根瘤菌新种菌株与属内相近模式菌株的表型性状第58-61页
        3.7.5 中慢生根瘤菌新种菌株的交叉结瘤试验第61页
        3.7.6 中慢生根瘤菌新种的确定第61-62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62-66页
    4.1 讨论第62-64页
        4.1.1 黑木相思根瘤菌种群多样性和共生基因进化第62-63页
        4.1.2 黑木相思根瘤菌新种鉴定第63页
        4.1.3 黑木相思根瘤菌的地域性和共生多样性第63-64页
    4.2 结论第64-65页
    4.3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6页
附录第76-83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蛋白酶混合菌系构建及其对碱性发酵剩余污泥菌群组成的影响
下一篇:福建沿海滩涂底泥中古菌群落结构及其对生物修复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