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福建沿海滩涂底泥中古菌群落结构及其对生物修复的响应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主要符号表第12-13页
第1章 引言第13-21页
    1.1 古菌研究概况第13-17页
        1.1.1 古菌的发现第13页
        1.1.2 古菌的分类、分布及其系统进化关系第13-14页
        1.1.3 古菌研究方法第14-16页
        1.1.4 古菌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 生物修复研究概况第17-18页
    1.3 海洋环境质量及生态修复效果的评价第18-19页
    1.4 微生物对大型底栖动物扰动的响应第19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9-20页
        1.5.1 研究区域简介第19-20页
        1.5.2 研究目的意义第20页
    1.6 本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第20-21页
第2章 潮间带滩涂底泥理化指标测定及环境质量评价第21-34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1-24页
        2.1.1 试验设计及样品采集第21-23页
        2.1.2 滩涂底泥理化指标的检测第23-24页
    2.2 结果第24-32页
        2.2.1 潮间带滩涂底泥中理化性质及重金属水平第24-28页
        2.2.2 非金属污染评价和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第28-32页
    2.3 讨论第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3章 福建沿海滩涂底泥中古菌的群落结构及其在大型底栖生物修复过程中的变化第34-49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34-40页
        3.1.1 试验样品第34页
        3.1.2 试验方法第34-40页
    3.2 结果第40-47页
        3.2.1 古菌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统计学结果第40-41页
        3.2.2 RFLP结果第41-42页
        3.2.3 序列分析第42-45页
        3.2.4 DGGE结果第45-47页
    3.3 讨论第47-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三沙湾滩涂底泥中活性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及其在生物修复过程中的变化第49-56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49页
        4.1.1 试验材料第49页
        4.1.2 试验方法第49页
        4.1.3 统计学分析和序列分析第49页
    4.2 结果第49-54页
        4.2.1 统计学分析结果第49-51页
        4.2.2 活性氨氧化古菌的群落结构第51-54页
    4.3 讨论第54-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5章 集美滩涂底泥室内模拟沙蚕修复过程中古菌的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第56-6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6-57页
        5.1.1 实验材料第56页
        5.1.2 实验方法第56页
        5.1.3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6-57页
    5.2 结果第57-67页
        5.2.1 沙蚕生长情况调查第57-58页
        5.2.2 文库多样性统计分析第58-60页
        5.2.3 门水平上的分类构成第60-61页
        5.2.4 属水平上的分类构成第61-62页
        5.2.5 β多样性第62-64页
        5.2.6 差异古菌类群第64-65页
        5.2.7 主成分(PCA)分析第65-67页
    5.3 讨论第67-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6.1 主要结论第69页
    6.2 展望第69-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0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木相思根瘤菌系统发育研究及新种鉴定
下一篇:合成生物技术的伦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