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序言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8-31页 |
1.1 废水生物脱氮工艺 | 第18-20页 |
1.1.1 水体氮素污染现状 | 第18页 |
1.1.2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 | 第18-20页 |
1.2 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技术 | 第20-24页 |
1.2.1 厌氧氨氧化技术特点 | 第21-22页 |
1.2.2 厌氧氨氧化菌的种类与特点 | 第22-23页 |
1.2.3 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3 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中的核心代谢酶 | 第24-27页 |
1.3.1 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中的碳代谢酶 | 第24-25页 |
1.3.2 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中的氮代谢酶 | 第25-26页 |
1.3.3 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中的磷代谢酶 | 第26-27页 |
1.4 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应用现状及障碍 | 第27-29页 |
1.4.1 厌氧氨氧化启动工况 | 第27-28页 |
1.4.2 厌氧氨氧化运行工况 | 第28-29页 |
1.4.3 厌氧氨氧化停运工况 | 第29页 |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9-31页 |
2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性能及其指示酶的研究 | 第31-44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2.1.1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 第31-32页 |
2.1.2 接种污泥 | 第32-33页 |
2.1.3 模拟废水 | 第33页 |
2.1.4 启动操作 | 第33页 |
2.1.5 酶活测试 | 第33-34页 |
2.1.6 常规指标测定及其计算方法 | 第34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4-43页 |
2.2.1 启动过程中反应器的脱氮性能 | 第34-37页 |
2.2.2 启动过程中反应器的污泥性状 | 第37-38页 |
2.2.3 启动过程中反应器的酶活性状 | 第38-42页 |
2.2.4 酶活性与反应器效能的关联性 | 第42-43页 |
2.3 小结 | 第43-44页 |
3 运行过程中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耐负荷冲击性能及其指示酶的研究 | 第44-59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3.1.1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及接种污泥 | 第44页 |
3.1.2 试验方案 | 第44-45页 |
3.1.3 代谢酶活检测 | 第45页 |
3.1.4 常规测定项目及其方法 | 第45-46页 |
3.1.5 灵敏度计算 | 第46页 |
3.1.6 数据分析 | 第4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6-58页 |
3.2.1 负荷冲击下反应器运行性能 | 第46-51页 |
3.2.2 负荷冲击下反应器中指示酶活性变化 | 第51-55页 |
3.2.3 负荷冲击下酶活性指标灵敏度及其指示性分析 | 第55-56页 |
3.2.4 负荷冲击下反应器及污泥性状分析 | 第56-58页 |
3.3 小结 | 第58-59页 |
4 停运工况下厌氧氨氧化反应器性能及其指示酶的研究 | 第59-72页 |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59-61页 |
4.1.1 反应装置、模拟废水及接种颗粒污泥 | 第59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59页 |
4.1.3 衰减模型 | 第59-60页 |
4.1.4 代谢酶活检测 | 第60页 |
4.1.5 比厌氧氨氧化活性(SAA)检测方法 | 第60页 |
4.1.6 颗粒污泥形貌观察 | 第60页 |
4.1.7 常规测定项目及其方法 | 第60-61页 |
4.1.8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1-71页 |
4.2.1 运行期间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性能 | 第61-63页 |
4.2.2 停运期间颗粒污泥浓度和活性的变化 | 第63-64页 |
4.2.3 停运期间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形貌及其功能菌数目的变化 | 第64-66页 |
4.2.4 停运期间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核酸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66-67页 |
4.2.5 停运期间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 第67-71页 |
4.2.6 停运期间颗粒污泥酶活性的指示性 | 第71页 |
4.3 小结 | 第71-7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5.2 创新点 | 第73-74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9页 |
个人简历 | 第89页 |
科研成果与获奖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