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6-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8-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33页 |
2.1 VOCs污染控制技术 | 第19-21页 |
2.2 VOCs常用催化剂种类 | 第21-26页 |
2.2.1 贵金属催化剂 | 第21-22页 |
2.2.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22-24页 |
2.2.3 钙钛矿型催化剂 | 第24页 |
2.2.4 分子筛催化剂 | 第24-26页 |
2.3 VOCs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26-31页 |
2.3.1 催化剂中毒 | 第26-28页 |
2.3.2 碳沉积 | 第28-30页 |
2.3.3 提升催化剂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实验系统与方法 | 第33-40页 |
3.1 试剂与仪器 | 第33-34页 |
3.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第33页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3.2 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34-35页 |
3.2.1 HZSM-5负载Cu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34页 |
3.2.2 HZSM-5负载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34-35页 |
3.3 催化剂表征技术 | 第35-37页 |
3.3.1 X-射线衍射 | 第35页 |
3.3.2 比表面积与孔结构测定 | 第35页 |
3.3.3 扫描电镜与能谱 | 第35页 |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35页 |
3.3.5 氨吸附-原位红外光谱 | 第35-36页 |
3.3.6 傅里叶原位红外光谱 | 第36页 |
3.3.7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第36页 |
3.3.8 程序升温脱附 | 第36-37页 |
3.3.9 程序升温还原 | 第37页 |
3.3.10 程序升温氧化 | 第37页 |
3.3.11 程序升温表面反应 | 第37页 |
3.4 催化性能测试 | 第37-40页 |
3.4.1 催化性能测试装置 | 第37-38页 |
3.4.2 催化性能评价 | 第38-40页 |
4 Cu/HZSM-5催化氧化二氯甲烷的稳定性及其改性研究 | 第40-54页 |
4.1 前言 | 第40页 |
4.2 催化性能研究 | 第40-41页 |
4.3 程序升温氧化分析 | 第41-42页 |
4.4 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 | 第42-44页 |
4.5 比表面积与物相分析 | 第44-46页 |
4.6 程序升温还原分析 | 第46-47页 |
4.7 酸性分析 | 第47-49页 |
4.8 反应过程分析 | 第49-50页 |
4.9 催化剂改性研究 | 第50-52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5 NaxCu2/HZSM-5催化氧化丙烯的稳定性研究 | 第54-67页 |
5.1 前言 | 第54页 |
5.2 催化性能研究 | 第54-56页 |
5.3 程序升温氧化分析 | 第56-57页 |
5.4 中间产物分析 | 第57-59页 |
5.5 原位红外分析 | 第59-60页 |
5.6 比表面积与物相分析 | 第60-61页 |
5.7 表面元素分析 | 第61-62页 |
5.8 氧化还原能力分析 | 第62-63页 |
5.9 酸性和吸附性能分析 | 第63-64页 |
5.10 稳定性提升机理分析 | 第64-65页 |
5.11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6 NaxCu2/HZSM-5催化氧化甲苯的稳定性研究 | 第67-77页 |
6.1 前言 | 第67页 |
6.2 催化稳定性研究 | 第67-69页 |
6.3 甲苯吸附性能分析 | 第69-70页 |
6.4 反应过程分析 | 第70-71页 |
6.5 表面杂质分析 | 第71-73页 |
6.6 程序升温氧化分析 | 第73页 |
6.7 活性波动原因分析 | 第73-74页 |
6.8 浓度冲击试验研究 | 第74-76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7.2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3页 |
作者简历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