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污染物的母源性传递 | 第15-16页 |
1.1.1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 第15页 |
1.1.2 对甲状腺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第15-16页 |
1.1.3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第16页 |
1.2 农药的环境风险概述 | 第16-19页 |
1.2.1 农药对水生环境和水生生物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2 DDT及其降解产物的简介 | 第18页 |
1.2.3 杀虫剂农药—氟虫腈的简介 | 第18-19页 |
1.3 手性农药 | 第19-21页 |
1.3.1 手性农药相关概念 | 第19页 |
1.3.2 手性农药的使用现状 | 第19-20页 |
1.3.3 手性农药的对映体选择性 | 第20-21页 |
1.4 鱼类中农药的分析概述 | 第21-23页 |
1.4.1 农药的前处理方法 | 第21-22页 |
1.4.2 农药的定性定量检测 | 第22-23页 |
1.5 斑马鱼的毒理学研究 | 第23-25页 |
1.5.1 斑马鱼的特征及优点 | 第23页 |
1.5.2 斑马鱼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1.6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6.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氟虫腈的斑马鱼母源性传递 | 第27-55页 |
前言 | 第27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6页 |
2.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7-28页 |
2.1.2 斑马鱼的养殖和胚胎收集 | 第28-29页 |
2.1.3 长期低剂量母源性氟虫腈溶液暴露实验 | 第29页 |
2.1.4 成鱼和子代幼鱼发育毒性的测定 | 第29-30页 |
2.1.5 水样及鱼体内氟虫腈含量分析 | 第30-31页 |
2.1.6 子代幼鱼行为分析 | 第31-32页 |
2.1.7 甲状腺激素含量的检测 | 第32页 |
2.1.8 总RNA提取、cDNA逆转录和荧光实时定量PCR | 第32-35页 |
2.1.9 数据分析 | 第35-36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36-50页 |
2.2.1 水样、母代成鱼和子代幼鱼体内氟虫腈含量 | 第36-37页 |
2.2.2 母代和子代的发育毒性 | 第37-39页 |
2.2.3 子代幼鱼行为分析 | 第39-41页 |
2.2.4 甲状腺激素的测量 | 第41页 |
2.2.5 母代和子代的HPT轴相关基因表达 | 第41-50页 |
2.3 讨论 | 第50-53页 |
2.4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o,p’-DDD及其对映体食物暴露的斑马鱼母源性传递 | 第55-83页 |
前言 | 第55-56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6-60页 |
3.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6页 |
3.1.2 斑马鱼的养殖和胚胎收集 | 第56页 |
3.1.3 o,p’-DDD及其对映体的制备 | 第56页 |
3.1.4 长期低剂量母源性o,p’-DDD食物暴露实验 | 第56-57页 |
3.1.5 成鱼和子代幼鱼发育毒性的测定 | 第57-58页 |
3.1.6 成鱼和子代鱼卵体内o,p’-DDD浓度分析 | 第58-59页 |
3.1.7 甲状腺激素含量的检测 | 第59页 |
3.1.8 总RNA提取、cDNA逆转录和荧光实时定量PCR | 第59页 |
3.1.9 QA/QC | 第59-60页 |
3.1.10 数据分析 | 第60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60-76页 |
3.2.1 o,p’-DDD的手性分离和定量分析 | 第60-61页 |
3.2.2 暴露鱼食、母代成鱼和子代鱼卵体内o,p’-DDD浓度 | 第61-62页 |
3.2.3 母代和子代的发育毒性 | 第62-65页 |
3.2.4 甲状腺激素的测量 | 第65-67页 |
3.2.5 母代和子代的HPT轴基因表达 | 第67-76页 |
3.3 讨论 | 第76-81页 |
3.4 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4.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83-84页 |
4.2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84页 |
4.3 不足与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页 |
1 作者简历 | 第93页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页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