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质生物毒性监测技术集成和应用研究--以西苕溪为例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2-27页 |
1.1 水环境污染现状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2.1 综合生物毒性技术 | 第14-19页 |
1.2.2 水质评价指标体系 | 第19-20页 |
1.2.3 面向水质安全的废水毒性评价 | 第20-23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23-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试验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 第27-33页 |
2.1 水质生物毒性试验方法体系构建原则 | 第27-31页 |
2.1.1 代表性原则 | 第27页 |
2.1.2 快速性原则 | 第27-28页 |
2.1.3 标准化原则 | 第28-29页 |
2.1.4 普遍性原则 | 第29-31页 |
2.1.5 条件可行原则 | 第31页 |
2.2 水质毒性成组生物试验方法体系的确定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工业企业废水毒性监测评价研究 | 第33-57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3页 |
3.2 典型工业废水的调查与选取 | 第33-35页 |
3.2.1 工业企业的选择原则 | 第33页 |
3.2.2 监测研究的安吉企业分布情况 | 第33-35页 |
3.3 水样的采集和处理 | 第35页 |
3.4 成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 | 第35-41页 |
3.4.1 材料与方法 | 第35-41页 |
3.4.2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41-56页 |
3.5.1 急性毒性评价标准 | 第41-47页 |
3.5.2 斑马鱼慢性毒性评价标准 | 第47页 |
3.5.3 斑马鱼慢性毒性试验结果 | 第47-51页 |
3.5.4 受试生物敏感性差异评价 | 第51-52页 |
3.5.5 各工业行业废水综合生物毒性风险评价 | 第52-56页 |
3.6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地表水毒性检测评价研究 | 第57-84页 |
4.1 水样的采集与处理 | 第57-58页 |
4.1.1 选择遵循的原则 | 第57页 |
4.1.2 地表水监测点位 | 第57-58页 |
4.1.3 水样的采集和处理 | 第58页 |
4.2 成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 | 第58-59页 |
4.3 转录组测序分析方法 | 第59-63页 |
4.3.1 斑马鱼胚胎水样处理 | 第59页 |
4.3.2 组织选择与RNA提取 | 第59-60页 |
4.3.3 RNA-seq测序 | 第60-61页 |
4.3.4 RNA-seq数据分析 | 第61-63页 |
4.3.5 基因功能和代谢途径分析 | 第63页 |
4.4 试验结果 | 第63-83页 |
4.4.1 地表水理化监测结果 | 第63-65页 |
4.4.2 地表水成组生物毒性结果 | 第65页 |
4.4.3 转录组测序研究结果 | 第65-83页 |
4.5 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水质综合生物毒性监测技术集成研究 | 第84-89页 |
5.1 监测技术体系初步构建 | 第84页 |
5.2 体系中主要监测技术 | 第84-89页 |
5.2.1 水样采集和处理 | 第85页 |
5.2.2 毒性实验 | 第85页 |
5.2.3 结果评价 | 第85-88页 |
5.2.4 质量保证 | 第88-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页 |
6.2 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页 |
1 作者简历 | 第93页 |
2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