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

夏热冬冷地区典型地质结构地埋管换热性能分析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土壤源热泵系统应用及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外应用及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应用及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课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其意义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技术路线第15页
        1.3.3 课题意义第15-16页
    1.4 本章小结第16-17页
2 夏热冬冷地区典型地质结构第17-37页
    2.1 典型城市的选取第17-18页
    2.2 典型地质结构分析第18-35页
        2.2.1 武汉地区地质资料第18-24页
        2.2.2 成都地区地质资料第24-28页
        2.2.3 贵阳地区地质资料第28-30页
        2.2.4 上海地区地质资料第30-33页
        2.2.5 重庆地区地质资料第33-35页
    2.3 本章小结第35-37页
3 地埋管传热模型的建立第37-45页
    3.1 建筑全年动态负荷计算模型第37-39页
        3.1.1 建筑全年动态负荷计算第37-38页
        3.1.2 动态负荷转化机组出力负荷第38-39页
    3.2 竖直U型埋管模型第39-44页
        3.2.1 竖直U型埋管物理模型的建立第39-40页
        3.2.2 竖直U形埋管数学方程的建立第40-41页
        3.2.3 Fluent边界条件和各类物性参数的设定第41-44页
    3.3 本章小结第44-45页
4 实验台搭建及模型的验证第45-63页
    4.1 实验原理及研究内容第45页
    4.2 实验台的搭建第45-48页
        4.2.1 实验台介绍第45-47页
        4.2.2 实验台测点布置介绍第47-48页
    4.3 初始地温测量第48页
    4.4 岩土热响应测试第48-54页
        4.4.1 实验工况1第48-51页
        4.4.2 实验工况2第51-54页
    4.5 模型的验证第54-62页
        4.5.1 工况1结果对比第54-58页
        4.5.2 工况2结果对比第58-62页
    4.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5 重庆地区典型地质结构下地埋管换热性能分析第63-91页
    5.1 换热性能评价参数的确定第63-65页
    5.2 进、出水温度分析第65-69页
        5.2.1 冬季进、出水温度第65-67页
        5.2.2 夏季进、出水温度第67-69页
    5.3 岩土过余温度分析第69-80页
        5.3.1 运行期间岩土温度分析第70-75页
        5.3.2 季节间歇期岩土过余温度分析第75-80页
    5.4 平均换热系数分析第80-82页
        5.4.1 平均换热系数的定义第80页
        5.4.2 重庆典型地质结构下的平均换热系数第80-82页
    5.5 岩土过余温度变化比、过余温度变化速率分析第82-89页
        5.5.1 日过余温度变化比、日过余温度变化速率第82-84页
        5.5.2 周过余温度变化比、周过余温度变化速率第84-86页
        5.5.3 季节过余温度变化比、季节过余温度变化速率第86页
        5.5.4 岩土冬、夏季换热能力对比分析第86-89页
    5.6 热不平衡率分析第89页
    5.7 本章小结第89-91页
6 夏热冬冷地区典型地质结构下地埋管换热性能分析第91-115页
    6.1 进、出水温度对比第91-97页
        6.1.1 冬季工况进、出水温度对比第91-95页
        6.1.2 夏季工况进、出水温度对比第95-97页
    6.2 岩土过余温度对比第97-105页
        6.2.1 埋管运行期间岩土过余温度对比第97-101页
        6.2.2 季节间歇期岩土过余温度对比第101-105页
    6.3 平均换热系数对比第105-107页
    6.4 岩土过余温度变化比、损失速率对比第107-113页
        6.4.1 岩土过余温度变化比第107-110页
        6.4.2 岩土过余温度变化速率第110-113页
    6.5 热不平衡率对比第113-114页
    6.6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7 结论和展望第115-119页
    7.1 主要结论第115-116页
    7.2 未来展望第116-119页
致谢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5页
附录第125-145页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5页
    B.各城市岩土地质柱状图(每个城市各选三个柱状图)第125-138页
    C.建筑负荷转化为机组出力负荷程序第138-140页
    D.地埋管数值模型UDF程序第140-144页
    E.岩土初始温度测量表第144-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下公共空间热环境以及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与室内温度“历年平均不满意天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