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空气调节论文

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与室内温度“历年平均不满意天数”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第11-13页
        1.1.1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第11页
        1.1.2 建筑节能与室外计算参数的确定方法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不保证率”统计法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围护结构蓄热特性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3 气候变化对室外设计参数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7-19页
        1.3.1 课题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 研究意义第19-21页
2 墙体蓄热特性相关研究及“室内不满意天数”定义第21-31页
    2.1 墙体蓄热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第21-23页
        2.1.1 气象参数第21-22页
        2.1.2 墙体参数第22-23页
    2.2 利用反应系数法计算蓄热的墙体非稳态传热第23-24页
    2.3 “室内不满意天数”的定义第24页
    2.4 利用软件模拟验证墙体蓄热对“室内不满意天数”的影响第24-27页
    2.5 北京市历年温度分析第27-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1页
3 办公建筑“室外不保证天数”与“室内不满意天数”研究第31-53页
    3.1 概述第31页
    3.2 模拟选用的室外计算参数的确定第31-32页
    3.3 负荷计算及空调系统设计第32-37页
        3.3.1 办公建筑概况第32-35页
        3.3.2 冬季空调热负荷计算第35-36页
        3.3.3 空调系统形式和设备参数的选定第36页
        3.3.4 冬季空调期的确定第36-37页
    3.4 冬季空调期办公建筑代表房间室温模拟及模拟数据分析第37-49页
        3.4.1 DeST软件建模及相关参数设定第37页
        3.4.2 空调开启时间的设定第37-41页
        3.4.3 软件模拟结果统计与分析第41-49页
    3.5 办公建筑“室内平均不满意1天”所对应的“室外不保证天数”第49-50页
        3.5.1 “室内不满意天数”与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的关系第49页
        3.5.2 改变“室外不保证天数”的模拟结果第49-50页
        3.5.3 “室外不保证天数”分析第50页
    3.6 北方主要城市气象数据更新第50-51页
    3.7 本章小结第51-53页
4 宾馆建筑“室外不保证天数”与“室内不满意天数”研究第53-67页
    4.1 概述第53页
    4.2 宾馆建筑模型的建立第53-55页
        4.2.1 宾馆建筑概况第53-55页
        4.2.2 冬季空调热负荷计算第55页
    4.3 宾馆建筑模拟数据分析第55-63页
        4.3.1 代表房间的选取第55-56页
        4.3.2 模拟结果统计与分析第56-63页
    4.4 “室内平均不满意”1天所对应的“室外不保证天数”第63-64页
        4.4.1 改变“室外不保证天数”的模拟结果第63页
        4.4.2 “室外不保证天数”分析第63-64页
    4.5 北方主要城市气象数据更新第64页
    4.6 本章小结第64-67页
5 “室外不保证天数”改变前后能耗对比第67-77页
    5.1 概述第67-68页
    5.2 办公建筑能耗模拟及数据分析第68-71页
        5.2.1 “室外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时办公建筑的能耗模拟第69-70页
        5.2.2 “室内历年平均不满意”1天时办公建筑的能耗模拟第70页
        5.2.3 办公建筑“室外不保证”1天与“室内不满意”1天的能耗对比第70-71页
    5.3 宾馆建筑能耗模拟及数据分析第71-74页
        5.3.1 “室外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时宾馆建筑的能耗模拟第72-73页
        5.3.2 “室内历年平均不满意”1天时宾馆建筑的能耗模拟第73-74页
        5.3.3 宾馆建筑“室外不保证”1天与“室内不满意”1天的能耗对比第74页
    5.4 本章小结第74-77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6.1 结论第77-78页
    6.2 研究工作的展望第78-79页
致谢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附录第85-86页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夏热冬冷地区典型地质结构地埋管换热性能分析
下一篇:江水源热泵区域集中供热系统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