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2.1 地下空间室内热环境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地下空间人体热舒适理论研究 | 第14-19页 |
1.2.3 现有的规范要求 | 第19-20页 |
1.3 本课题主要工作 | 第20-22页 |
2 地下空间热环境和人体热舒适分析 | 第22-40页 |
2.1 热湿传递对地下空间室内环境的影响 | 第22-29页 |
2.1.1 空气温度 | 第22-23页 |
2.1.2 壁面温度 | 第23-25页 |
2.1.3 平均辐射温度 | 第25页 |
2.1.4 空气湿度 | 第25页 |
2.1.5 地下与地上空间室内热环境的差异 | 第25-29页 |
2.2 室内人体热平衡 | 第29-33页 |
2.2.1 人体向周围空气的对流散热量 | 第29-30页 |
2.2.2 人体向周围环境的辐射散热量 | 第30-31页 |
2.2.3 人体总蒸发散热量 | 第31-33页 |
2.3 散热稳定度与人体热感知 | 第33-38页 |
2.3.1 评价指标 | 第33页 |
2.3.2 室内热环境对人体热感知的影响 | 第33-35页 |
2.3.3 人体散热稳定度分析 | 第35-36页 |
2.3.4 对流辐射散热比对热感知的影响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地下空间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现场实验 | 第40-50页 |
3.1 现场实验方式 | 第40-41页 |
3.2 问卷调查设计 | 第41-43页 |
3.2.1 抽样调查样本量的确定 | 第41-42页 |
3.2.2 问卷设计 | 第42-43页 |
3.3 现场测试 | 第43-45页 |
3.3.1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3.3.2 测量要求 | 第44-45页 |
3.4 受试者基本信息 | 第45-49页 |
3.4.1 性别、年龄、体型 | 第45-47页 |
3.4.2 服装热阻和活动水平 | 第47-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地下空间实验与模拟数据对比分析 | 第50-70页 |
4.1 过渡季节数据分析 | 第50-58页 |
4.1.1 过渡季节环境参数 | 第50-52页 |
4.1.2 过渡季节人体热舒适 | 第52-54页 |
4.1.3 过渡季节对流辐射散热比C/R | 第54-57页 |
4.1.4 重庆地区过渡季室内设计空气温度的推荐值 | 第57-58页 |
4.2 冬季数据分析 | 第58-65页 |
4.2.1 冬季环境参数 | 第58-60页 |
4.2.2 冬季人体热舒适反应 | 第60-62页 |
4.2.3 冬季对流辐射散热比C/R | 第62-64页 |
4.2.4 重庆地区冬季室内设计空气温度的推荐值 | 第64-65页 |
4.3 夏季数据分析 | 第65-68页 |
4.3.1 夏季热中性操作温度 | 第66页 |
4.3.2 夏季对流辐射散热比C/R | 第66-67页 |
4.3.3 重庆地区夏季室内设计空气温度的推荐值 | 第67-68页 |
4.4 与现有研究成果比较 | 第68-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地下空间热环境的地域性差异及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分析 | 第70-86页 |
5.1 地域性环境差异 | 第70-72页 |
5.1.1 浅层地温的地域性差异 | 第70-71页 |
5.1.2 典型城市室外空气温度年变化 | 第71-72页 |
5.2 地下空间人体热舒适的地域性差异 | 第72-84页 |
5.2.1 不同地域典型城市地下空间热环境模拟 | 第73-75页 |
5.2.2 不同季节热舒适分析 | 第75-81页 |
5.2.3 不同地温地区热舒适图 | 第81-8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6-90页 |
6.1 论文结论 | 第86-88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附录 | 第98-99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8-99页 |
B.调查问卷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