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光微流的概述 | 第13-17页 |
1.1.1 光微流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3-16页 |
1.1.2 光微流系统的分类 | 第16-17页 |
1.2 微流体中的光力与光热效应 | 第17-21页 |
1.2.1 光力效应 | 第17-19页 |
1.2.2 光热效应 | 第19-21页 |
1.3 光纤微流技术概述 | 第21-27页 |
1.3.1 光纤微流技术的优势 | 第21-23页 |
1.3.2 光纤微流技术的结构 | 第23页 |
1.3.3 光纤微流系统中的光力与光热效应 | 第23-27页 |
1.4 基于光力和光热效应的光纤微流操控与传感技术研究进展 | 第27-32页 |
1.4.1 基于光力效应的光纤微流操控与传感技术 | 第27-30页 |
1.4.2 基于光热效应的光纤微流操控与传感技术 | 第30-32页 |
1.5 本论文的工作 | 第32-35页 |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32-33页 |
1.5.2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光纤光力操控的理论基础 | 第35-52页 |
2.1 光力效应的基本原理 | 第35-41页 |
2.1.1 光力的构成 | 第35-36页 |
2.1.2 光力效应的理论模型 | 第36-41页 |
2.2 光纤产生光力效应的基本原理和传输场仿真 | 第41-50页 |
2.2.1 平端面单模光纤的光力效应 | 第41-44页 |
2.2.2 渐变折射率多模光纤的光力效应 | 第44-47页 |
2.2.3 锥形渐变折射率多模光纤的光力效应 | 第47-5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基于光力效应的光纤微流操控技术的研究 | 第52-68页 |
3.1 基于法珀微腔调谐的光纤操控技术 | 第52-61页 |
3.1.1 实验装置 | 第53-54页 |
3.1.2 可调谐光纤操控的实现原理 | 第54-57页 |
3.1.3 可调谐光纤操控实验结果 | 第57-61页 |
3.2 基于应力调谐的光纤操控技术 | 第61-67页 |
3.2.1 实验装置 | 第61-62页 |
3.2.2 可调谐光纤操控的实现原理 | 第62-64页 |
3.2.3 应力调谐光纤操控实验结果 | 第64-6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基于光力效应的光纤流速传感技术研究 | 第68-86页 |
4.1 光纤流速传感原理 | 第69-71页 |
4.2 基于渐变折射率多模光纤的微流流速传感技术 | 第71-73页 |
4.3 基于单模光纤的微流流速传感技术 | 第73-78页 |
4.3.1 微流流速传感实验 | 第73-76页 |
4.3.2 流速传感的重复性与稳定性 | 第76-78页 |
4.4 基于单模光纤的双模式微流流速传感技术 | 第78-84页 |
4.4.1 双模式微流流速传感的原理 | 第78-80页 |
4.4.2 流速传感实验与结果 | 第80-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基于光热效应的光纤微流技术的研究 | 第86-114页 |
5.1 光纤探针式可重构微气泡温度流速传感技术 | 第86-95页 |
5.1.1 传感装置与方法 | 第87-91页 |
5.1.2 温度传感实验 | 第91-93页 |
5.1.3 流速传感实验 | 第93-95页 |
5.2 光纤探针式可重构微气泡浓度传感技术 | 第95-103页 |
5.2.1 传感装置与方法 | 第96-97页 |
5.2.2 微气泡时域变化规律 | 第97-98页 |
5.2.3 传感技术的影响参数 | 第98-100页 |
5.2.4 浓度传感实验 | 第100-103页 |
5.3 微气泡阵列的产生与操控 | 第103-112页 |
5.3.1 实验装置与原理 | 第104-107页 |
5.3.2 微气泡阵列的影响参数 | 第107-111页 |
5.3.3 微气泡阵列的排布 | 第111-11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6.1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 | 第114-115页 |
6.2 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