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起重机械与运输机械论文--起重机械论文

前置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制动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研究

附件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38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4-18页
    1.2 混合动力车辆研究现状第18-26页
        1.2.1 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现状第18-19页
        1.2.2 混合动力工程机械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9-25页
        1.2.3 混合动力起重机发展现状第25-26页
    1.3 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分析第26-35页
        1.3.1 混合动力车辆底盘构型第26-28页
        1.3.2 储能技术第28-33页
        1.3.3 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策略第33-35页
    1.4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5-38页
        1.4.1 课题的提出第35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35-38页
第2章 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系统数学建模第38-70页
    2.1 引言第38页
    2.2 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系统原理第38-39页
    2.3 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整车模型第39-48页
        2.3.1 建模思想第39-41页
        2.3.2 整车纵向动力学模型第41-43页
        2.3.3 车轮模型第43-48页
    2.4 驾驶员模型第48-49页
    2.5 发动机模型第49-52页
    2.6 液压二次元件模型第52-60页
        2.6.1 伺服滑阀数学模型第52-53页
        2.6.2 变量油缸数学模型第53-54页
        2.6.3 液压二次元件数学模型第54-58页
        2.6.4 液压二次元件的转矩控制第58-60页
    2.7 液压蓄能器模型第60-67页
        2.7.1 液压蓄能器的工作过程第60-61页
        2.7.2 理想气体能量方程第61-64页
        2.7.3 液压蓄能器热损失修正第64-66页
        2.7.4 液压蓄能器SOC定义第66-67页
        2.7.5 蓄能器低压系统第67页
    2.8 转矩耦合器模型第67-68页
    2.9 整车控制模型第68-69页
    2.10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3章 动力系统关键元件参数优化匹配第70-96页
    3.1 引言第70页
    3.2 系统关键部件参数匹配分析第70-84页
        3.2.1 发动机功率的匹配第70-73页
        3.2.2 液压蓄能器匹配第73-79页
        3.2.3 液压二次元件参数匹配第79-84页
    3.3 系统关键部件参数优化第84-95页
        3.3.1 多目标优化问题及相关概念第84-86页
        3.3.2 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方法第86-87页
        3.3.3 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IMOPSO)第87-90页
        3.3.4 基于IMOPSO算法的系统关键部件参数优化匹配分析第90-95页
    3.4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4章 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制动能量控制策略第96-120页
    4.1 引言第96页
    4.2 整车行驶模式及能量管理策略分析第96-102页
        4.2.1 整车行驶模式分析第96-101页
        4.2.2 模式切换及能量管理策略第101-102页
    4.3 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第102-119页
        4.3.1 制动能量再生策略第102-110页
        4.3.2 制动能量利用策略第110-118页
        4.3.3 主动充能控制策略第118-119页
    4.4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第5章 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仿真第120-138页
    5.1 引言第120页
    5.2 整车底盘系统仿真建模第120-122页
    5.3 混合动力车辆性能评价指标及仿真分析第122-137页
        5.3.1 车辆整体性仿真分析第123-125页
        5.3.2 制动效能评价指标第125-131页
        5.3.3 动力性能评价指标第131页
        5.3.4 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第131-135页
        5.3.5 平顺性评价指标第135-137页
    5.4 本章小结第137-138页
第6章 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实验第138-164页
    6.1 引言第138页
    6.2 实验设计第138-146页
        6.2.1 实验样车整体结构及主要参数第138-140页
        6.2.2 实时控制系统第140-142页
        6.2.3 测点布置与信号采集第142-145页
        6.2.4 测试工况及方法第145-146页
    6.3 整机测试与分析第146-162页
        6.3.1 系统响应及噪声特性测试与分析第146-149页
        6.3.2 制动性能测试与分析第149-154页
        6.3.3 动力性能测试与分析第154-158页
        6.3.4 节油效果测试与分析第158-160页
        6.3.5 缓冲效果测试与分析第160-161页
        6.3.6 主系统能量利用及损失分析第161-162页
    6.4 本章小结第162-164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64-168页
    7.1 总结第164-165页
    7.2 创新点第165-166页
    7.3 展望第166-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80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80-182页
致谢第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合材料白车身轻量化多目标协同优化设计
下一篇:基于均质充量自燃燃烧模式的目标导向燃料设计关键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