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超高层建筑校验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1.1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及其震害第11-13页
        1.1.2 关于国内应对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思考第13页
    1.2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第13-19页
        1.2.1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孕育机制第14-16页
        1.2.2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工程特性第16-17页
        1.2.3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输入方法第17-18页
        1.2.4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响应特性及应对方法第18-19页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第19-21页
        1.3.1 研究思路第19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2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判别方法第21-37页
    2.1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中长周期面波放大效应影响因素第21-25页
        2.1.1 震源特性第21-22页
        2.1.2 盆地效应第22-24页
        2.1.3 场地土层速度结构第24-25页
    2.2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中由面波主导的尾波特性分析第25-28页
        2.2.1 基于粒子运动的面波特性分析第26-27页
        2.2.2 面波主导的尾波段对结构响应的影响第27-28页
    2.3 普通地震动与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中尾波卓越性对比第28-32页
        2.3.1 基于频散的尾波截取方法第29页
        2.3.2 尾波卓越性对比第29-32页
    2.4 基于尾波分析的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判别准则第32-36页
        2.4.1 统计分析及判别标准第32-33页
        2.4.2 各判别标准对比分析第33-36页
    2.5 结论第36-37页
3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中控制结构响应的脉冲族特性第37-59页
    3.1 结构共振与地面输入脉冲族特性的关系第37-39页
    3.2 常用依频率的脉冲族提取方法第39-40页
        3.2.1 穿零法第39页
        3.2.2 经验模态分解法第39-40页
    3.3 基于小波的依频率的脉冲族提取方法第40-45页
        3.3.1 小波变换基本原理分析第40-41页
        3.3.2 最大脉冲拟合方法第41页
        3.3.3 基于小波的依频率的脉冲族提取方法(WSFPE)第41-44页
        3.3.4 WSFPE方法的验证分析第44-45页
    3.4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中结构敏感脉冲族提取及分析第45-51页
        3.4.1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记录选取第45-47页
        3.4.2 脉冲族提取及结构响应相关性对比分析第47-49页
        3.4.3 简易指标对比分析第49-51页
    3.5 脉冲族对弹性及弹塑性多自由度体系响应峰值时滞的影响第51-57页
        3.5.1 弹性及弹塑性MDOF体系模型设计第51-52页
        3.5.2 MDOF体系弹性响应峰值特性第52-54页
        3.5.3 MDOF体系弹塑性响应峰值特性第54-57页
    3.6 考虑脉冲族分布的校验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确定方法讨论第57页
    3.7 结论第57-59页
4 校验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确定第59-73页
    4.1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确定第60-65页
        4.1.1 水平向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第60-61页
        4.1.2 深厚沉积盆地放大效应经验统计分析第61-64页
        4.1.3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确定第64-65页
    4.2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形成第65-68页
        4.2.1 深厚沉积盆地内各频率波到达时刻统计分析第65-67页
        4.2.2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时程的合成方法第67-68页
    4.3 基于结构基本周期的校验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形成方法第68-70页
        4.3.1 校验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人造波形成方法第68-69页
        4.3.2 校验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实际波调整方法第69-70页
    4.4 结论第70-73页
5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超高层建筑响应特性第73-113页
    5.1 工程场地概况及超高层结构模型设计第73-78页
        5.1.1 工程场地第73-74页
        5.1.2 结构体系和布置第74-76页
        5.1.3 结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76-78页
        5.1.4 模型验证第78页
    5.2 规范设计地震动与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确定第78-85页
        5.2.1 规范设计地震动输入第78-79页
        5.2.2 校验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输入第79-84页
        5.2.3 加速度反应谱对比分析第84-85页
    5.3 主体结构响应对比分析第85-93页
        5.3.1 多遇地震第86-87页
        5.3.2 设防地震第87-89页
        5.3.3 罕遇地震第89-92页
        5.3.4 极罕遇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第92-93页
    5.4 非结构构件响应及人群恐慌度对比分析第93-106页
        5.4.1 非结构构件工程需求参数第94页
        5.4.2 建筑非结构构件分析第94-97页
        5.4.3 支撑于建筑结构的附属结构分析第97-100页
        5.4.4 可移动家具设备分析第100-104页
        5.4.5 居住者感受度分析第104-106页
    5.5 盆地内超高层结构地震响应控制方法讨论第106-110页
        5.5.1 目前国内对盆地内超高层结构地震响应控制存在的问题第106-107页
        5.5.2 对我国盆地内超高层结构地震响应控制方法的讨论及建议第107-110页
    5.6 结论第110-113页
6 结论及展望第113-117页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第113-114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14页
    6.3 存在的问题及后续工作展望第114-117页
致谢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1页
附录第131页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131页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传承与更新研究
下一篇:山地城市典型水域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与布局研究--以重庆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