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44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2-17页 |
1.1.1 传统与现代时空分离的危机 | 第14页 |
1.1.2 传统与现代时空压缩的混乱 | 第14页 |
1.1.3 传统与现代时空同质的单一 | 第14-15页 |
1.1.4 传统与现代时空转换的失语 | 第15页 |
1.1.5 传统与现代时空一体的要求 | 第15-17页 |
1.2 概念释义 | 第17-29页 |
1.2.1 广西 | 第17页 |
1.2.2 传统村落及建筑 | 第17-23页 |
1.2.3 传统空间 | 第23-26页 |
1.2.4 传承与更新 | 第26-29页 |
1.3 研究现状及创新点 | 第29-38页 |
1.3.1 国内外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研究现状 | 第29-35页 |
1.3.2 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的研究现状 | 第35-38页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38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8-39页 |
1.4.1 寻根:理清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中蕴藏着的朴素哲理 | 第38-39页 |
1.4.2 回归:建构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研究框架 | 第39页 |
1.4.3 出发:形成广西传统村落建筑空间传承与更新框架 | 第39页 |
1.4.4 融合:探索兼具传统与现代空间特性的传承与更新方法与策略 | 第3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1.5.1 田野调查 | 第39-40页 |
1.5.2 分类方法 | 第40页 |
1.5.3 比较方法 | 第40页 |
1.5.4 图解方法 | 第40-41页 |
1.6 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41-44页 |
1.6.1 研究框架 | 第41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41-44页 |
2 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传承与更新理论框架建构 | 第44-56页 |
2.1 传承与更新框架的理论建构 | 第44-45页 |
2.1.1 框架建构的意义 | 第44页 |
2.1.2 框架建构的方式 | 第44-45页 |
2.2 目标建构:诗意栖居环境 | 第45页 |
2.3 根基建构:多元地理空间格局叠加 | 第45-46页 |
2.4 主线建构:理清空间意义脉络 | 第46-50页 |
2.4.1 空间意义传承与更新的重要性 | 第46-47页 |
2.4.2 意义生成的过程性——片段性存在 | 第47-48页 |
2.4.3 意义认知的多样性——开放性关系 | 第48页 |
2.4.4 意义存在的等级性——等级性位置 | 第48-50页 |
2.5 节点建构:空间要素传承与更新 | 第50-52页 |
2.5.1 空间要素传承与更新的意义 | 第50页 |
2.5.2 空间要素的框架构成 | 第50-52页 |
2.6 关系建构:空间结构传承与更新 | 第52-53页 |
2.6.1 空间结构传承与更新的意义 | 第52-53页 |
2.6.2 空间结构的框架构成 | 第53页 |
2.7 形态建构:空间形态传承与更新 | 第53-54页 |
2.7.1 空间形态传承与更新的意义 | 第53-54页 |
2.7.2 空间形态的框架构成 | 第54页 |
2.8 小结: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传承与更新理论框架 | 第54-56页 |
3 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多元地理空间格局分析 | 第56-92页 |
3.1 广西传统村落自然地理空间格局现状分析 | 第56-57页 |
3.2 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的自然地理空间格局 | 第57-66页 |
3.2.1 山地传统村落地理空间格局 | 第58-59页 |
3.2.2 滨水村落建筑地理空间格局:望得见水 | 第59-63页 |
3.2.3 平原村落建筑地理空间格局:珍惜土地 | 第63-64页 |
3.2.4 村落及建筑的气候地理空间格局:气候印记 | 第64-66页 |
3.3 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的多元民族文化共存格局 | 第66-79页 |
3.3.1 保持文化原生态格局:民族村落建筑地理空间分布 | 第67-76页 |
3.3.2 延续文化交融的格局:民族文化多元共存 | 第76-79页 |
3.4 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的政治经济多元共存格局 | 第79-82页 |
3.4.1 土地制度多元化共存 | 第79-80页 |
3.4.2 政治身份多元化共存 | 第80-81页 |
3.4.3 产业空间多元化共生 | 第81-82页 |
3.5 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多元场景空间格局 | 第82-90页 |
3.5.1 人的场景空间 | 第83-87页 |
3.5.2 自然场景空间 | 第87-90页 |
3.6 小结: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的多元地理空间格局建构 | 第90-92页 |
4 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意义的理清 | 第92-122页 |
4.1 传统空间的使用意义激活 | 第92-96页 |
4.1.1 提高空间使用度 | 第92-93页 |
4.1.2 改善空间舒适度 | 第93-95页 |
4.1.3 增强空间复合度 | 第95-96页 |
4.2 传统空间的安全意义转换 | 第96-99页 |
4.2.1 唤醒空间归属感 | 第97页 |
4.2.2 强化空间领域感 | 第97-98页 |
4.2.3 营造空间威慑感 | 第98-99页 |
4.3 传统空间的社交意义升级 | 第99-103页 |
4.3.1 升级空间参与度 | 第99-100页 |
4.3.2 升级仪式空间认同度 | 第100-103页 |
4.4 传统空间的景观意义发掘 | 第103-108页 |
4.4.1 调动三种景观感受方式 | 第103-106页 |
4.4.2 营造风景园林式村落空间 | 第106页 |
4.4.3 营造地域文化景观空间 | 第106-108页 |
4.4.4 营造“三美”聚落及建筑空间 | 第108页 |
4.5 仪式空间的精神意义提升 | 第108-112页 |
4.5.1 延续民俗性 | 第110页 |
4.5.2 重识风水性 | 第110-111页 |
4.5.3 提升冥想性 | 第111-112页 |
4.6 空间意义的价值性转换 | 第112-120页 |
4.6.1 时空价值认定 | 第113-114页 |
4.6.2 创作升值 | 第114-117页 |
4.6.3 体验转换 | 第117-118页 |
4.6.4 商业利用 | 第118-120页 |
4.7 小结: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传承与更新的意义脉络建构 | 第120-122页 |
5 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要素的再构 | 第122-196页 |
5.1 空间核心的建构 | 第122-152页 |
5.1.1 寻找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核心 | 第122-131页 |
5.1.2 呼应自然地理空间核心 | 第131-135页 |
5.1.3 保留场景空间的核心形式 | 第135-138页 |
5.1.4 重建村落空间中心 | 第138-144页 |
5.1.5 建筑空间核心再生 | 第144-152页 |
5.1.6 小结: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核心传承与更新框架建构 | 第152页 |
5.2 空间边界的重构 | 第152-173页 |
5.2.1 空间边界的定义 | 第152-156页 |
5.2.2 尊重自然边界 | 第156-158页 |
5.2.3 重建“顶”边界 | 第158-163页 |
5.2.4 重新定义“墙”边界 | 第163-172页 |
5.2.5 重造流动的地形 | 第172-173页 |
5.2.6 小结: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边界传承与更新框架建构 | 第173页 |
5.3 空间领域的解构 | 第173-196页 |
5.3.1 空间领域的定义 | 第173-176页 |
5.3.2 保留自然领域 | 第176-179页 |
5.3.3 再现场景氛围 | 第179-184页 |
5.3.4 营造村落建筑丰富的领域层次 | 第184-194页 |
5.3.5 小结: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领域的传承与更新框架 | 第194-196页 |
6 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结构的营造 | 第196-262页 |
6.1 营造复合的空间路径 | 第196-225页 |
6.1.1 空间路径的特性 | 第196-204页 |
6.1.2 顺应自然隐性路径 | 第204-206页 |
6.1.3 穿越空间的场景路径 | 第206-213页 |
6.1.4 营造连续的村落及建筑空间路径 | 第213-224页 |
6.1.5 小结: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路径的传承与更新框架建构 | 第224-225页 |
6.2 营造多变的空间方向 | 第225-244页 |
6.2.1 空间方向坐标系的定义 | 第225-227页 |
6.2.2 顺应自然方向 | 第227-230页 |
6.2.3 复合多种方向需求 | 第230-234页 |
6.2.4 继承村落及建筑方向设置 | 第234-243页 |
6.2.5 小结: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的方向框架建构 | 第243-244页 |
6.3 营造丰富的空间距离感 | 第244-262页 |
6.3.1 空间距离的定义 | 第244-248页 |
6.3.2 与自然保持生态距离 | 第248-249页 |
6.3.3 保持多变的场景距离感 | 第249-253页 |
6.3.4 营造空间的距离等级 | 第253-259页 |
6.3.5 小结: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距离的传承与更新框架建构 | 第259-262页 |
7 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形态的寻找 | 第262-282页 |
7.1 空间形态的特性 | 第262-266页 |
7.1.1 符号性 | 第262-265页 |
7.1.2 完形性 | 第265-266页 |
7.1.3 图地性 | 第266页 |
7.2 找寻空间形态原型 | 第266-274页 |
7.2.1 重构矩形空间 | 第267-268页 |
7.2.2 寻找三角形空间 | 第268-269页 |
7.2.3 拓扑圆形空间 | 第269-271页 |
7.2.4 保持自由形空间 | 第271-274页 |
7.3 找寻空间形态的演变方式 | 第274-279页 |
7.3.1 拓扑变形 | 第274-277页 |
7.3.2 重复叠加或削减 | 第277-278页 |
7.3.3 自组织集聚与扩散 | 第278-279页 |
7.4 小结: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形态传承与更新框架 | 第279-282页 |
8 结语与展望: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传承与更新框架 | 第282-288页 |
8.1 结语 | 第282-285页 |
8.2 理想空间 | 第285-287页 |
8.3 后续研究 | 第287-288页 |
致谢 | 第288-290页 |
参考文献 | 第290-298页 |
附录 | 第298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目录 | 第298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2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