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第11-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暗挖法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一次扣拱暗挖逆筑法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PBA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隧道现场检测与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分析 | 第20-29页 |
2.1 南关站工程概况 | 第20-22页 |
2.1.1 车站主体概况 | 第20页 |
2.1.2 附属结构概况 | 第20-22页 |
2.2 南关站工程地质条件 | 第22-24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2-23页 |
2.2.3 水文地质 | 第23-24页 |
2.2.4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 第24页 |
2.2.5 岩土工程评价 | 第24页 |
2.3 周边环境及地下管线情况 | 第24页 |
2.3.1 周边环境及交通状况 | 第24页 |
2.3.2 地下管线及建(构)筑物 | 第24页 |
2.4 长春地铁南关站施工方案初选 | 第24-27页 |
2.4.1 车站周围环境对地铁工程的影响 | 第24-27页 |
2.5 车站施工方案确定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一次扣拱暗挖逆筑法与PBA法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第29-45页 |
3.1 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法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 第29-36页 |
3.1.1 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法施工概述 | 第29-30页 |
3.1.2 数值建模概述 | 第30-31页 |
3.1.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1-36页 |
3.2 PBA工法车站主体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 第36-41页 |
3.2.1 数值建模 | 第36页 |
3.2.2 PBA工法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 第36-40页 |
3.2.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3.3 PBA工法施工和一次扣拱暗挖逆筑法相关参数对比分析 | 第41-44页 |
3.3.1 中轴线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 第41页 |
3.3.2 拱顶沉降对比分析 | 第41-43页 |
3.3.3 拱顶应力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一次扣拱暗挖逆筑法与PBA法施工工艺对比分析 | 第45-51页 |
4.1 主体管棚施工对比 | 第45页 |
4.2 导洞开挖对比分析 | 第45-47页 |
4.3 底板底纵梁对比施工 | 第47-48页 |
4.4 钢管柱、挖孔桩施工对比分析 | 第48页 |
4.5 天梁及冠梁施工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4.6 衬砌扣拱和防水板施工对比 | 第49-5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一次扣拱暗挖逆筑法导洞施工步距研究 | 第51-56页 |
5.1 沉降值 | 第51-53页 |
5.2 应力分布 | 第53-55页 |
5.3 土体塑性区分布 | 第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分析以及地表沉降控制措施 | 第56-63页 |
6.1 施工监测项目和监测点布置 | 第56-57页 |
6.2 各阶段沉降数据与数值模拟对比情况 | 第57-60页 |
6.3 施工全过程沉降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6.4 地表沉降主要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 第61-63页 |
6.4.1 地表沉降主要原因分析 | 第61页 |
6.4.2 导洞开挖控制地表沉降措施 | 第61-63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3-65页 |
7.1 结论 | 第63-64页 |
7.2 展望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
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