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38页 | 
|     1.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     1.2 相关区域气候变化研究 | 第19-26页 | 
|         1.2.1 西北干旱地区 | 第22-23页 | 
|         1.2.2 黄土高原地区 | 第23-25页 | 
|         1.2.3 西南地区 | 第25页 | 
|         1.2.4 秦巴山区 | 第25-26页 | 
|     1.3 黄土-古土壤研究进展 | 第26-33页 | 
|         1.3.1 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 | 第27-28页 | 
|         1.3.2 磁性特征研究 | 第28-29页 | 
|         1.3.3 粒度特征研究 | 第29-30页 | 
|         1.3.4 化学特征研究 | 第30-31页 | 
|         1.3.5 微结构和微形态 | 第31-33页 | 
|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 第33-38页 | 
|         1.4.1 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35页 | 
|         1.4.4 研究工作量 | 第35-38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实验材料 | 第38-48页 |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8-42页 | 
|         2.1.1 地貌 | 第39-41页 | 
|         2.1.2 气候 | 第41页 | 
|         2.1.3 植被和土壤 | 第41-42页 | 
|     2.2 实验材料 | 第42-48页 | 
|         2.2.1 弥陀寺(MTS)剖面 | 第43-44页 | 
|         2.2.2 前坊村(QFC)剖面 | 第44-45页 | 
|         2.2.3 归仙河口(GXHK)剖面 | 第45-48页 |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48-60页 | 
|     3.1 野外工作方法 | 第48页 | 
|     3.2 室内实验方法 | 第48-60页 | 
|         3.2.1 理化性质测定 | 第48-53页 | 
|         3.2.2 微结构观察 | 第53-57页 | 
|         3.2.3 物质组成及物态测定 | 第57-60页 | 
| 第4章 郧县-郧西段汉江第Ⅰ级阶地黄土—古土壤地层模式 | 第60-70页 | 
|     4.1 黄土—古土壤地层划分依据 | 第60-64页 | 
|         4.1.1 颜色变化 | 第60-62页 | 
|         4.1.2 粒度变化 | 第62-63页 | 
|         4.1.3 磁化率变化 | 第63-64页 | 
|     4.2 黄土—古土壤地层划分 | 第64-66页 | 
|     4.3 黄土—古土壤地层断代 | 第66-70页 | 
|         4.3.1 光释光(OSL)断代 | 第66-67页 | 
|         4.3.2 文化层断代 | 第67页 | 
|         4.3.3 地层对比断代 | 第67-70页 | 
| 第5章 郧西-郧县段汉江第Ⅰ级阶地黄土—古土壤组成 | 第70-116页 | 
|     5.1 黄土—古土壤粒度组成 | 第70-92页 | 
|         5.1.1 粒度自然分布 | 第71-74页 | 
|         5.1.2 粒度累积分布 | 第74-76页 | 
|         5.1.3 粒度分级特征 | 第76-83页 | 
|         5.1.4 粒度参数特征 | 第83-90页 | 
|         5.1.5 粒度组成意义 | 第90-92页 | 
|     5.2 黄土—古土壤化学组成 | 第92-113页 | 
|         5.2.1 常量元素特征 | 第93-101页 | 
|         5.2.2 微量元素特征 | 第101-111页 | 
|         5.2.3 铁的赋存形态 | 第111-113页 | 
|     5.3 黄土—古土壤矿物组成 | 第113-116页 | 
| 第6章 汉江上游第Ⅰ级阶地黄土—古土壤微结构特征 | 第116-140页 | 
|     6.1 扫描电镜下石英颗粒特征 | 第116-122页 | 
|         6.1.1 石英颗粒形态 | 第116-118页 | 
|         6.1.2 石英表面结构 | 第118-122页 | 
|     6.2 扫描电镜下黄土—古土壤结构特征 | 第122-126页 | 
|         6.2.1 骨架集粒形态 | 第123-125页 | 
|         6.2.2 颗粒排列方式 | 第125页 | 
|         6.2.3 颗粒连接方式 | 第125页 | 
|         6.2.4 微结构类型 | 第125-126页 | 
|     6.3 光学显微镜下黄土—古土壤微形态特征 | 第126-140页 | 
|         6.3.1 孔隙特征 | 第126-133页 | 
|         6.3.2 粗颗粒特征 | 第133-136页 | 
|         6.3.3 土壤形成物特征 | 第136-140页 | 
| 第7章 郧县-郧西段汉江第Ⅰ级阶地黄土—古土壤风化强度 | 第140-168页 | 
|     7.1 地球化学参数与风化程度 | 第140-150页 | 
|         7.1.1 元素比值 | 第140-143页 | 
|         7.1.2 化学风化参数 | 第143-145页 | 
|         7.1.3 A-CN-K三角图 | 第145页 | 
|         7.1.4 常量元素活动性 | 第145-147页 | 
|         7.1.5 微量元素活动性 | 第147-148页 | 
|         7.1.6 元素迁移特征 | 第148-150页 | 
|     7.2 黄土—古土壤微形态与风化程度 | 第150-156页 | 
|         7.2.1 色度特征 | 第150-152页 | 
|         7.2.2 形态风化指数(MWI) | 第152-154页 | 
|         7.2.3 形态特征指示风化程度 | 第154-156页 | 
|     7.3 其它理化性质与风化程度 | 第156-168页 | 
|         7.3.1 磁化率 | 第156-161页 | 
|         7.3.2 粘粒/粉砂粒 | 第161-162页 | 
|         7.3.3 烧失量 | 第162-165页 | 
|         7.3.4 吸湿水 | 第165-168页 | 
| 第8章 黄土—古土壤风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 | 第168-178页 | 
|     8.1 汉江上游地区末次盛冰期以来气候变化特征 | 第168-172页 | 
|         8.1.1 末次盛冰期(20000~11500a B.P.) | 第168-169页 | 
|         8.1.2 全新世早期(11500~8500 a B.P.) | 第169-170页 | 
|         8.1.3 全新世中期(8500~3100 a B.P) | 第170-171页 | 
|         8.1.4 全新世晚期(3100~0 aB.P.) | 第171-172页 | 
|     8.2 研究区内黄土—古土壤与泥炭、石笋气候记录对比 | 第172-173页 | 
|     8.3 汉江上游谷地与渭河谷地的黄土—古土壤气候记录对比 | 第173-176页 | 
|     8.4 黄土—古土壤发育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 | 第176-178页 | 
| 第9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78-182页 | 
|     9.1 主要结论 | 第178-180页 | 
|     9.2 创新点 | 第180页 | 
|     9.3 问题与展望 | 第180-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2-200页 | 
| 附录 | 第200-20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