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对国民经济的价值和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国外自主创新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国内自主创新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 | 第18-30页 |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18-21页 |
·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18页 |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18-19页 |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 | 第19-21页 |
·技术创新理论 | 第21-25页 |
·技术创新含义 | 第21-22页 |
·技术创新的分类 | 第22-24页 |
·自主创新的类型 | 第24-25页 |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关理论 | 第25-30页 |
·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 | 第25-26页 |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 | 第26-28页 |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 第28-30页 |
第3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0-36页 |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 第30-32页 |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 | 第32-36页 |
·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和比例偏低 | 第32页 |
·技术实力的不足与人才缺乏,制约着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 第32-33页 |
·自主创新的合作广泛,但是产学研合作深度不足 | 第33页 |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化实力较弱 | 第33-34页 |
·自主品牌意识增强,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滞后 | 第34-35页 |
·政府在对科技型自主创新的过程中的支持力度不够 | 第35-36页 |
第4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45页 |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 第36-37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7-40页 |
·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 第37-38页 |
·研发管理能力 | 第38页 |
·自主创新制造能力 | 第38-39页 |
·创新产出能力 | 第39页 |
·创新环境影响力 | 第39-4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含义与计算 | 第40-45页 |
·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的构成指标 | 第40-41页 |
·研发管理能力的构成指标 | 第41-42页 |
·创新制造能力的构成指标 | 第42-43页 |
·自主创新产出能力的构成指标 | 第43页 |
·创新环境的构成指标 | 第43-45页 |
第5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 第45-58页 |
·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45-47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5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45-46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46页 |
·灰色聚类分析法 | 第46-47页 |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47页 |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47-55页 |
·阀值的确定 | 第55-58页 |
第6章 案例分析——江苏南自通华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第58-65页 |
·江苏南自通华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基本资料 | 第58-60页 |
·公司简介 | 第58-59页 |
·公司自主创新情况 | 第59-60页 |
·南自通华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 第60-65页 |
·确定聚类指标 | 第60页 |
·定义相关灰类 | 第60页 |
·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60-61页 |
·灰色聚类评估指标的三角白化权函数值 | 第61-63页 |
·灰色聚类评价结果 | 第63-65页 |
第7章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 第65-68页 |
·企业要加大R&D投入强度,充分发挥创新的主体作用 | 第65页 |
·加强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 第65-66页 |
·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 第66页 |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 第66-67页 |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 第67页 |
·建立健全政策扶持体系 | 第67-68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页 |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