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离职竞业限制的基础理论 | 第16-25页 |
第一节 离职竞业限制的法律界定 | 第16-18页 |
一、离职竞业限制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离职竞业限制的特征 | 第17-18页 |
三、离职竞业限制与在职竞业限制的区别 | 第18页 |
第二节 离职竞业限制的功能 | 第18-21页 |
一、衡平经营权与劳动权的冲突 | 第19页 |
二、解决经营权与竞争权的冲突 | 第19-20页 |
三、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我国离职竞业限制的历史沿革 | 第21-25页 |
一、《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的离职竞业限制立法 | 第21-23页 |
二、《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离职竞业限制立法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离职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 | 第25-32页 |
第一节 认定离职竞业限制协议效力的考量因素 | 第25-27页 |
一、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 | 第25页 |
二、认定离职竞业限制协议效力的主要考量因素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司法实务中认定离职竞业限制协议效力的主要争议 | 第27-32页 |
一、期限约定超过两年的离职竞业限制协议效力应如何认定 | 第27-28页 |
二、未约定经济补偿金的离职竞业限制协议是否有效 | 第28-29页 |
三、用人单位违反离职竞业限制协议对该协议效力的影响 | 第29-31页 |
四、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对离职竞业限制协议效力的影响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离职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的支付 | 第32-39页 |
第一节 离职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的意义 | 第32-33页 |
一、有利于实现矛盾双方的共赢 | 第32-33页 |
二、体现了《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 | 第33页 |
第二节 离职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 | 第33-36页 |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约定的支付标准 | 第33-34页 |
二、司法实践中对支付标准的认定 | 第34-35页 |
三、完善支付标准的建议 | 第35-36页 |
第三节 离职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方式 | 第36-39页 |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约定的支付方式 | 第36页 |
二、司法实践中对支付方式的认定 | 第36-37页 |
三、完善支付方式的建议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离职竞业限制违约金的法律适用 | 第39-46页 |
第一节 离职竞业限制违约金的性质和功能 | 第39-41页 |
一、离职竞业限制违约金的性质 | 第39-40页 |
二、离职竞业限制违约金的功能 | 第40-41页 |
第二节 离职竞业限制违约金的司法实务问题 | 第41-43页 |
一、劳动者支付违约金后,能否要求其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 | 第41-42页 |
二、支付违约金与返还经济补偿金的适用关系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完善离职竞业限制违约金适用的建议 | 第43-46页 |
一、违约金认定应当公平合理 | 第43-45页 |
二、应以劳动者最大承受能力为限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