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创新之处和难点问题 | 第20-21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20页 |
1.4.2 难点问题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 | 第21-32页 |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 第21-24页 |
2.1.1 唯物史观下的人与自然关系 | 第21-22页 |
2.1.2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批判 | 第22-23页 |
2.1.3 实现生态良好的共产主义社会 | 第23-24页 |
2.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 第24-28页 |
2.2.1 生态危机的根源 | 第25-26页 |
2.2.2 生态失衡的出路 | 第26-27页 |
2.2.3 对未来社会的构建 | 第27-28页 |
2.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 第28-32页 |
2.3.1 儒家的“仁爱”生态观 | 第29-30页 |
2.3.2 道家的“道法自然”生态观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的孕育演变与发展 | 第32-53页 |
3.1 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32-38页 |
3.1.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 第32-33页 |
3.1.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 第33-36页 |
3.1.3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 | 第36-38页 |
3.2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 第38-43页 |
3.2.1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 第38-40页 |
3.2.2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 | 第40-42页 |
3.2.3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定位 | 第42-43页 |
3.3 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 | 第43-53页 |
3.3.1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其背景 | 第44-46页 |
3.3.2 绿色发展理念解读 | 第46-51页 |
3.3.3 绿色发展战略的地位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绿色发展理念的当代价值 | 第53-59页 |
4.1 理论价值 | 第53-56页 |
4.1.1 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丰富和创新 | 第53-54页 |
4.1.2 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认识的深化 | 第54-55页 |
4.1.3 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55-56页 |
4.2 现实指导意义 | 第56-59页 |
4.2.1 绿色发展理念为保护资源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 第56-57页 |
4.2.2 绿色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 第57-58页 |
4.2.3 绿色发展理念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绿色发展理念的实现路径 | 第59-78页 |
5.1 培育绿色文化 | 第59-62页 |
5.1.1 养成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 | 第59-60页 |
5.1.2 培育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 | 第60-61页 |
5.1.3 形成呵护自然、回报自然的氛围 | 第61-62页 |
5.2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 第62-66页 |
5.2.1 研发绿色能源技术 | 第62-63页 |
5.2.2 发展循环经济 | 第63-65页 |
5.2.3 开发非物质经济 | 第65-66页 |
5.3 提倡绿色生活方式 | 第66-70页 |
5.3.1 爱护环境常态化 | 第66-67页 |
5.3.2 物质享受合理化 | 第67-69页 |
5.3.3 生活追求高质化 | 第69-70页 |
5.4 绿色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 | 第70-73页 |
5.4.1 完善绿色发展考评机制 | 第70-72页 |
5.4.2 健全绿色发展法律法规 | 第72-73页 |
5.5 参与生态文明的全球治理 | 第73-78页 |
5.5.1 弘扬伙伴精神,打造命运共同体 | 第73-75页 |
5.5.2 贡献中国智慧,创新治理体系 | 第75-76页 |
5.5.3 明确角色定位,肩负大国责任 | 第76-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
后记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