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9-14页 |
第一部分 :辽宁满族人群DXS7423基因座侧翼序列四个SNPs的分析 | 第14-34页 |
1 前言 | 第14-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2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5-16页 |
2.1.1 实验样品 | 第15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5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5-1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6-23页 |
2.2.1 DNA提取 | 第16-17页 |
2.2.2 SNPs位点的选择 | 第17页 |
2.2.3 引物设计 | 第17页 |
2.2.4 DNA质量控制 | 第17-18页 |
2.2.5 PCR扩增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8-19页 |
2.2.6 凝胶电泳检测 | 第19页 |
2.2.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19-20页 |
2.2.8 PCR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 | 第20页 |
2.2.9 DXS7423位点基因型检测 | 第20-21页 |
2.2.10 统计学分析 | 第21-23页 |
3 结果 | 第23-31页 |
3.1 DNA的质量控制 | 第23页 |
3.2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3-24页 |
3.3 测序结果图谱 | 第24-26页 |
3.4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 第26页 |
3.5 四个SNPs位点等位基因在男性和女性分组间分布的比较 | 第26-27页 |
3.6 四个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 | 第27页 |
3.7 四个SNPs位点的法医学参数 | 第27页 |
3.8 四个SNPs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27-28页 |
3.9 四个SNPs位点组成的单倍型及频率 | 第28页 |
3.10 单倍型的法医学参数 | 第28-29页 |
3.11 四个SNPs与DXS7423的型别组合(rs762822-rs546652-rs17279108-rs529211-DXS7423)的频率 | 第29-31页 |
4 讨论 | 第31-33页 |
4.1 四个SNPs位点的分布及在个人识别中的意义 | 第31页 |
4.1.1 四个SNPs等位基因的分布 | 第31页 |
4.1.2 SNPs单倍型的分布 | 第31页 |
4.1.3 四个SNPs与STR组合型的分布 | 第31页 |
4.2 四个SNPs位点在两两组合时的差异 | 第31-32页 |
4.3 四个SNPs位点的分布的群体差别 | 第32-33页 |
5 结论 | 第33-34页 |
第二部分 :X-STR侧翼序列SNPs在特殊亲缘关系及混合样品鉴定中的意义 | 第34-43页 |
1 前言 | 第34-3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2.1.1 实验样品 | 第35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2.2.1 DNA提取 | 第35-36页 |
2.2.2 DNA质量控制 | 第36页 |
2.2.3 PCR扩增 | 第36页 |
2.2.4 PCR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 | 第36页 |
2.2.5 复合扩增产物的毛细管电泳检测及分型 | 第36页 |
2.2.6 序列特异性引物(sequencespecificprimer,SSP)PCR | 第36-39页 |
3 结果 | 第39-41页 |
3.1 家系样品检测结果 | 第39-40页 |
3.2 PCR-SSP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40页 |
3.3 PCR-SSP扩增产物的DXS7423位点测序分型结果 | 第40页 |
3.4 不同比例混合样品检测结果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2页 |
4.1 X-STR侧翼序列SNPs在特殊的亲缘关系鉴定中的作用 | 第41页 |
4.2 X-STR侧翼序列SNP在二人混合样品的个人识别鉴定中的作用 | 第41-42页 |
5 结论 | 第42-43页 |
第三部分 :辽宁满族人群X染色体十二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 | 第43-99页 |
1 前言 | 第43-4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4-5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2.1.1 实验样品 | 第44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44-45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5-53页 |
2.2.1 样品处理 | 第45页 |
2.2.2 DNA提取 | 第45页 |
2.2.3 样品质量控制 | 第45-46页 |
2.2.4 PCR扩增 | 第46-47页 |
2.2.5 电泳检测。 | 第47-50页 |
2.2.6 结果分型 | 第50页 |
2.2.7 统计学分析 | 第50-53页 |
3 结果 | 第53-92页 |
3.1 DNA质量控制 | 第53-54页 |
3.2 电泳结果分型 | 第54-57页 |
3.3 等位基因频率及法医学参数 | 第57-92页 |
3.3.1 等位基因频率计算 | 第57-60页 |
3.3.2 法医学参数计算 | 第60-61页 |
3.3.3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 第61页 |
3.3.4 十二个X-STR基因座间连锁不平衡检验 | 第61-65页 |
3.3.5 单倍型频率和法医学参数 | 第65-66页 |
3.3.6 X-STR的群体学遗传数据比较 | 第66-92页 |
4 讨论 | 第92-98页 |
4.1 等位基因频率及法医学参数分析 | 第92页 |
4.2 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92-94页 |
4.3 单倍型频率及法医学参数分析 | 第94-95页 |
4.4 X-STR复合扩增的应用 | 第95-96页 |
4.5 X-STR法医学参数的计算 | 第96-97页 |
4.6 X染色体异常分型 | 第97-98页 |
4.7 人类遗传学比较 | 第98页 |
5 结论 | 第98-99页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7页 |
综述 | 第107-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个人简历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