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掺量橡胶改性沥青性能评价及混合料设计技术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形势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形势 | 第13-15页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路线 | 第15-18页 |
第二章 高掺量橡胶改性沥青制备与性能测试 | 第18-28页 |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18-20页 |
2.1.1 沥青 | 第18-19页 |
2.1.2 胶粉 | 第19-20页 |
2.1.3 仪器与设备 | 第20页 |
2.1.4 集料 | 第20页 |
2.2 橡胶改性沥青机理 | 第20-21页 |
2.3 实验方案 | 第21-23页 |
2.3.1 胶粉掺量 | 第21页 |
2.3.2 剪切温度、时间、速率 | 第21-22页 |
2.3.3 制备流程 | 第22-23页 |
2.4 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性能检测 | 第23-27页 |
2.4.1 橡胶改性沥青质量控制指标 | 第23-25页 |
2.4.2 高掺量橡胶改性沥青性能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28-55页 |
3.1 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 | 第28-30页 |
3.2 沥青混合料常见设计方法 | 第30-33页 |
3.2.1 马歇尔设计方法 | 第30-31页 |
3.2.2 GTM设计方法 | 第31-32页 |
3.2.3 Superpave设计方法 | 第32-33页 |
3.3 级配曲线设计 | 第33-39页 |
3.3.1 级配设计理论 | 第33-36页 |
3.3.2 SAC级配设计方法 | 第36-38页 |
3.3.3 SMA级配设计方法 | 第38-39页 |
3.4 高掺量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制备 | 第39-48页 |
3.4.1 级配曲线设计 | 第39-44页 |
3.4.2 配合比设计指标研究 | 第44-46页 |
3.4.3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第46-48页 |
3.4.4 判断是否形成骨架结构 | 第48页 |
3.5 沥青性能对比研究 | 第48-54页 |
3.5.1 高温稳定性 | 第49-50页 |
3.5.2 低温抗裂性 | 第50-52页 |
3.5.3 水稳定性 | 第52-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高掺量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研究 | 第55-69页 |
4.1 AMPT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 | 第56-58页 |
4.1.1 AMPT简介 | 第56页 |
4.1.2 实验步骤 | 第56-57页 |
4.1.3 实验方案 | 第57-58页 |
4.2 动态模量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64页 |
4.2.1 加载频率的影响 | 第58-61页 |
4.2.2 温度的影响 | 第61-64页 |
4.3 动态模量主曲线的确定与分析 | 第64-68页 |
4.3.1 时间—温度等效原理 | 第64-65页 |
4.3.2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主曲线确定 | 第65-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 | 第69-85页 |
5.1 主流疲劳试验方法 | 第70-72页 |
5.2 四点加载疲劳试验方法简介 | 第72-73页 |
5.3 试验参数选择 | 第73-76页 |
5.3.1 荷载控制模式选择 | 第73-74页 |
5.3.2 试验温度选择 | 第74页 |
5.3.3 加载频率的选择 | 第74-75页 |
5.3.4 加载波形与荷载间歇时间选择 | 第75页 |
5.3.5 应变水平选择 | 第75-76页 |
5.4 实验步骤 | 第76-77页 |
5.5 数据分析 | 第77-8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5-8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86页 |
6.3 后续研究展望 | 第86-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