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粘土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技术路线和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 第15-18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2 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纳米粘土改性沥青的制备与表征 | 第18-30页 |
2.1 原材料 | 第18-22页 |
2.1.1 沥青 | 第18-19页 |
2.1.2 钠基膨润土 | 第19-21页 |
2.1.3 层状硅酸盐结构表征方法 | 第21-22页 |
2.2 蒙脱土的有机化处理 | 第22-24页 |
2.3 有机化蒙脱土的结构表征 | 第24-25页 |
2.4 纳米粘土改性沥青的制备 | 第25-28页 |
2.4.1 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25页 |
2.4.2 纳米粘土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 | 第25-27页 |
2.4.3 纳米粘土改性沥青的结构表征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纳米粘土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研究 | 第30-42页 |
3.1 粘土材料对沥青三大指标的影响 | 第30-34页 |
3.1.1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3.1.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3.2 老化试验 | 第34-36页 |
3.2.1 旋转薄膜老化试验 | 第34-35页 |
3.2.2 紫外老化试验 | 第35-36页 |
3.3 旋转薄膜老化试验结果分析 | 第36-40页 |
3.3.1 针入度 | 第36-37页 |
3.3.2 延度 | 第37-39页 |
3.3.3 软化点 | 第39-40页 |
3.4 紫外老化试验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纳米粘土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42-58页 |
4.1 纳米粘土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制备 | 第42-48页 |
4.1.1 原材料 | 第42-44页 |
4.1.2 级配设计 | 第44-45页 |
4.1.3 成型方法 | 第45-47页 |
4.1.4 制备工艺 | 第47-48页 |
4.2 最大理论密度的确定 | 第48-50页 |
4.3 马歇尔试验结果 | 第50-52页 |
4.4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 第52-56页 |
4.4.1 马歇尔成型方法 | 第52-55页 |
4.4.2 旋转压实法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纳米粘土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 | 第58-72页 |
5.1 高温稳定性 | 第58-62页 |
5.1.1 车辙试验 | 第58-60页 |
5.1.2 车辙试验的数据分析 | 第60-62页 |
5.2 低温抗裂性 | 第62-65页 |
5.2.1 低温弯曲试验 | 第62-63页 |
5.2.2 低温弯曲试验数据分析 | 第63-65页 |
5.3 水稳定性 | 第65-70页 |
5.3.1 浸水马歇尔试验 | 第66页 |
5.3.2 浸水马歇尔试验数据分析 | 第66-68页 |
5.3.3 冻融劈裂试验 | 第68页 |
5.3.4 冻融劈裂试验数据分析 | 第68-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