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2-28页 |
一、施蒂纳与马克思思想关系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二、选题的意义和创新性分析 | 第21-26页 |
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 | 第26-28页 |
第一章 施蒂纳“我”的哲学 | 第28-49页 |
第一节 施蒂纳的生平和著作 | 第28-34页 |
一、施蒂纳的生平 | 第29-31页 |
二、施蒂纳的著作 | 第31-34页 |
第二节 施蒂纳的单个人发展史 | 第34-37页 |
一、童年 | 第34-35页 |
二、青年 | 第35-36页 |
三、成年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施蒂纳的人类发展史 | 第37-45页 |
一、古代人 | 第38-39页 |
二、近代人 | 第39-42页 |
三、自由者 | 第42-45页 |
第四节 “我”的发展 | 第45-49页 |
第二章 施蒂纳“我与联盟(共同体)”的思想 | 第49-69页 |
第一节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 第49-55页 |
一、古代人眼里的个别与一般 | 第49-50页 |
二、近代人眼里的个别与一般 | 第50-53页 |
三、“我”眼里的个别与一般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单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 | 第55-62页 |
一、单个人与国家共同体的关系 | 第55-57页 |
二、单个人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 | 第57-59页 |
三、单个人与人类共同体的关系 | 第59-62页 |
第三节 “我”与联盟的关系 | 第62-69页 |
一、联盟中的财产 | 第64-65页 |
二、联盟中的分工 | 第65页 |
三、联盟中的货币 | 第65-66页 |
四、联盟中的国家 | 第66-67页 |
五、联盟中的暴动 | 第67页 |
六、联盟中的交往 | 第67-69页 |
第三章 马克思的“个体——共同体”思想 | 第69-9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的“个体——共同体”思想的发展 | 第69-76页 |
一、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个体和共同体关系的思考 | 第69-71页 |
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个体和共同体关系的思考 | 第71-73页 |
三、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对个体和共同体关系的思考 | 第73-76页 |
第二节 马克思的“个体——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76-79页 |
一、马克思的“个体”与“个人”的区别与联系 | 第76-78页 |
二、马克思的“共同体”与“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 第78-79页 |
第三节 “个体——共同体”思想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 | 第79-94页 |
一、“个体——共同体”思想反映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特点 | 第80-85页 |
二、“个体——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 第85-90页 |
三、“个体——共同体”思想是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90-94页 |
第四章 施蒂纳“我与联盟”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 | 第94-102页 |
第一节 施蒂纳的“唯一者”对马克思“个体”思想的影响 | 第94-98页 |
一、关注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 | 第94-96页 |
二、区分抽象的“个人”与现实的“个体” | 第96-98页 |
第二节 施蒂纳的“联盟”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影响 | 第98-102页 |
一、区分“虚假共同体”与“真正共同体” | 第98-99页 |
二、确立了自由人联合体的基本构想 | 第99-102页 |
第五章 马克思对施蒂纳思想的批判 | 第102-138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对施蒂纳的“人”的批判 | 第102-116页 |
一、对施蒂纳“古代人”的批判 | 第104-105页 |
二、对施蒂纳“近代人”的批判 | 第105-108页 |
三、对施蒂纳“自由者”的批判 | 第108-116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我”的批判 | 第116-133页 |
一、对施蒂纳“利己主义者现象学”的批判 | 第116-120页 |
二、对施蒂纳思维逻辑的揭示 | 第120-122页 |
三、对施蒂纳“独自性”的批判 | 第122-124页 |
四、对施蒂纳“所有者”的批判 | 第124-131页 |
五、对施蒂纳“唯一者”的批判 | 第131-133页 |
第三节 马克思对施蒂纳“利己主义者联盟”的批判 | 第133-138页 |
一、揭示了“利己主义者联盟”与“我”的关系实质 | 第133-135页 |
二、批判了“利己主义者联盟”超历史的唯心主义实质 | 第135-136页 |
三、批判了“利己主义者联盟”反社会的形而上学本质 | 第136-138页 |
结语 马克思“个体——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138-143页 |
一、处理个体和共同体关系的方法论原则 | 第138-139页 |
二、构建理想共同体的实践逻辑 | 第139-140页 |
三、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 | 第140-143页 |
附表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0页 |
后记 | 第150-15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