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13-35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3-23页 |
一、研究中国传统道德教化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13-18页 |
二、研究中国传统道德教化思想是时代的迫切呼唤 | 第18-22页 |
三、选取《群书治要》为读本研究传统道德教化思想的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23-32页 |
一、著书类 | 第24-28页 |
二、学术论文类 | 第28-30页 |
三、与《群书治要》思想研究相关的文献学研究 | 第30-3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32-35页 |
第一章 《群书治要》特征 | 第35-61页 |
第一节 总体特征:广博而切要 | 第36-40页 |
一、载籍之所以兴 | 第36-37页 |
二、《群书治要》之所以编撰 | 第37-40页 |
第二节 教源宗旨:俯协尧舜,式遵稽古 | 第40-46页 |
一、从《群书治要》的成书背景和文化渊源来看 | 第40-43页 |
二、从《群书治要》的文本内容来看 | 第43-46页 |
第三节 文献内容:系乎政术,折之中道;劝善惩恶,即始见终 | 第46-50页 |
一、从《群书治要》收录的文献类别与采编原则来看 | 第46-49页 |
二、从《群书治要》的主体内容来看 | 第49-50页 |
第四节 文体章法:异乎先作,简正详明,寻究为易 | 第50-55页 |
一、从《群书治要》的手眼章法来看 | 第51-52页 |
二、从魏徵等编撰者的经国器识来看 | 第52-55页 |
第五节 功用价值:易知易行,可久可大,日用日新 | 第55-61页 |
一、从《群书治要》的思想特点来看 | 第55-57页 |
二、从《群书治要》的历史评价和贡献来看 | 第57-61页 |
第二章 《群书治要》道德教化释义 | 第61-91页 |
第一节 道德教化的含义 | 第61-72页 |
一、从《群书治要》文本来看 | 第62-66页 |
二、从教化二字的字义来看 | 第66-69页 |
三、从中国哲学伦理学特质及研究方法来看 | 第69-72页 |
第二节 道德教化的由来 | 第72-77页 |
一、圣凡之别 | 第72-74页 |
二、圣人观民设教之用意 | 第74-77页 |
第三节 道德与知识 | 第77-83页 |
一、道德不是知识 | 第77-79页 |
二、道德是知行合一的生命实践 | 第79-83页 |
第四节 道德与伦理 | 第83-91页 |
一、以《孝经治要》为例 | 第83-86页 |
二、社会礼俗制度与道德伦理 | 第86-91页 |
第三章 《群书治要》道德教化的理论依据 | 第91-120页 |
第一节 宇宙观:天地人一体 | 第91-102页 |
一、三才同体同理 | 第91-98页 |
二、五行之简释 | 第98-102页 |
第二节 社会观:身家国天下一体 | 第102-110页 |
一、治国始于修身 | 第102-108页 |
二、修身要在事亲齐家上见 | 第108-110页 |
第三节 生命观:身前身后一体 | 第110-120页 |
第四章 《群书治要》道德教化的实践方法 | 第120-149页 |
第一节 教者:以道德之力净化人心 | 第121-128页 |
一、核心在净化人心 | 第122-125页 |
二、根本在尊道贵德 | 第125-126页 |
三、关键在身体力行 | 第126-128页 |
第二节 学者:返本求仁以达乎中庸 | 第128-144页 |
一、修道以仁 | 第128-134页 |
二、行仁之方 | 第134-144页 |
第三节 道德教化之所系:尊师重道 | 第144-149页 |
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 第144-146页 |
二、尊师之礼义 | 第146-149页 |
结语 | 第149-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