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概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11-32页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第11-14页
    二、研究综述第14-27页
    三、问题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结构第27-29页
    四、研究的重难点第29-30页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30-32页
第一章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概念的费尔巴哈渊源第32-87页
    第一节 费尔巴哈学说中“现实的人”的基本内涵第33-58页
        一、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究是费尔巴哈人学的中心议题第37-48页
        二、费尔巴哈学说中“现实的人”的基本内涵第48-58页
    第二节 费尔巴哈学说中“现实的人”概念的理论贡献第58-72页
        一、否定宗教神学中的抽象人性观第59-64页
        二、取消思辨哲学中的抽象人性论第64-67页
        三、开辟以现实的人及其本质为研究对象的新道路第67-72页
    第三节 费尔巴哈对“现实的人”概念的抽象理解第72-87页
        一、非辩证性:诉诸感性直观而缺乏辩证思维第73-75页
        二、非实践性:关注人的感性对象性存在而不是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第75-81页
        三、超历史性:注重哲学剖析而忽视对人的历史发展的考察第81-87页
第二章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概念的生成逻辑第87-146页
    第一节 马克思“现实的人”概念的孕育:从《博士论文》到《神圣家族》第87-112页
        一、对“抽象的人”的“崇拜”与“动摇”: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第88-92页
        二、马克思“现实的人”概念的出场:从《克罗兹纳赫手稿》到《德法年鉴》第92-100页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克思对“现实的人”概念的新理解第100-105页
        四、马克思“现实的人”概念基本形成前的最后环节:《神圣家族》中对“现实的人”概念的重要论述第105-112页
    第二节 马克思“现实的人”概念的基本形成: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哲学的贫困》第112-129页
        一、彻底清算对费尔巴哈“现实的人”概念的信仰第113-118页
        二、唯物史观的奠立标志着“现实的人”概念的基本形成第118-124页
        三、运用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概念对当时流行的“抽象的人”观念的批判第124-129页
    第三节 马克思“现实的人”概念的深化与发展: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及其手稿第129-146页
        一、马克思在考察欧洲主要国家的革命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对“现实的人”概念的深化与发展第130-136页
        二、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现实的人”概念的深化与发展第136-146页
第三章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基本内涵第146-179页
    第一节 “现实的人”是“实践的人”第146-158页
        一、“现实的人”的需要的满足是其改造对象性世界的根本动力第147-149页
        二、现实的人的物质实践活动创造了“现实的人”本身第149-155页
        三、物质实践活动是“现实的人”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第155-158页
    第二节 “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人”第158-167页
        一、“现实的人”是在社会中生成、活动和发展的人第158-161页
        二、社会性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属性第161-167页
    第三节 “现实的人”是“历史的人”第167-179页
        一、现实的人是在历史中活动和发展的人第167-171页
        二、“现实的人”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与变迁的现实主体第171-176页
        三、历史性是“现实的人”的重要特征第176-179页
第四章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概念的价值指向第179-205页
    第一节 实现人的彻底解放是马克思学说的基本主题第180-190页
        一、马克思提出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学说的现实基础第181-183页
        二、人的彻底解放的基本内涵第183-186页
        三、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现实主体和现实条件第186-190页
    第二节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学说的价值诉求第190-205页
        一、马克思提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学说的现实基础第190-192页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基本内容第192-201页
        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第201-205页
结语第205-211页
参考文献第211-219页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第219页

论文共2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文化认同研究
下一篇:“个体—共同体”视域中马克思与施蒂纳思想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