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符号说明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0-3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0-26页 |
1.1.1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病虫害增加 | 第20-22页 |
1.1.2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干旱加重 | 第22-23页 |
1.1.3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氮沉降加剧 | 第23-25页 |
1.1.4 光环境的异质性 | 第25-26页 |
1.2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26-30页 |
1.2.1 植物生长及形态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1.2.2 植物生理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1.3 研究物种进展 | 第30-33页 |
1.3.1 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 第30-31页 |
1.3.2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 第31-32页 |
1.3.3 国槐(Sophora japonica) | 第32-33页 |
1.3.4 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 第33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3-3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实验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6-4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6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7-41页 |
2.3.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2.3.2 实验设计 | 第37页 |
2.3.3 测量指标及测量方法 | 第37-41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第三章 臭椿幼苗对干旱和氮沉降的生理生态学响应 | 第43-56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3.1.2 实验设计 | 第44-45页 |
3.1.3 实验指标的测量 | 第45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45-51页 |
3.2.1 生长特征 | 第45-46页 |
3.2.2 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特征 | 第46-50页 |
3.2.3 气体交换特征 | 第50页 |
3.2.4 叶绿素荧光特征 | 第50-51页 |
3.3 讨论 | 第51-55页 |
3.3.1 臭椿幼苗对干旱的响应 | 第51-53页 |
3.3.2 臭椿幼苗对氮添加的响应 | 第53-54页 |
3.3.3 臭椿幼苗对干旱和氮添加交互作用的响应 | 第54-55页 |
3.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刺槐和国槐幼苗对去叶和干旱的生理生态学响应 | 第56-73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4.1.2 实验设计 | 第58页 |
4.1.3 实验指标的测量 | 第58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58-59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59-67页 |
4.2.1 生长特征 | 第59-60页 |
4.2.2 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特征 | 第60-61页 |
4.2.3 气体交换特征 | 第61-64页 |
4.2.4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分配特征 | 第64-67页 |
4.3 讨论 | 第67-72页 |
4.3.1 刺槐和国槐幼苗对去叶的响应 | 第67-70页 |
4.3.2 刺槐和国槐幼苗对干旱的响应 | 第70-71页 |
4.3.3 刺槐和国槐幼苗对干旱和去叶交互作用的响应 | 第71-72页 |
4.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麻栎幼苗对遮荫和氮沉降的生理生态学响应 | 第73-88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75-76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75页 |
5.1.2 实验设计 | 第75页 |
5.1.3 实验指标的测量 | 第75页 |
5.1.4 数据分析 | 第75-76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76-81页 |
5.2.1 生长特征 | 第76-77页 |
5.2.2 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特征 | 第77-78页 |
5.2.3 气体交换特征 | 第78页 |
5.2.4 叶片化学计量学特征 | 第78页 |
5.2.5 光合色素含量特征 | 第78-79页 |
5.2.6 叶片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特征 | 第79-80页 |
5.2.7 叶片形态特征 | 第80-81页 |
5.3 讨论 | 第81-87页 |
5.3.1 麻栎幼苗对遮荫的响应 | 第81-86页 |
5.3.2 麻栎幼苗对氮添加的响应 | 第86-87页 |
5.3.3 麻栎幼苗对遮荫和氮添加交互作用的响应 | 第87页 |
5.4 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8-94页 |
6.1 物种的对比分析 | 第88-89页 |
6.2 结论 | 第89-92页 |
6.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92页 |
6.4 本研究的不足 | 第92-93页 |
6.5 建议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8-119页 |
实验图片 | 第119-121页 |
附件 | 第121-14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