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引言 | 第12-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3.1 侵蚀环境下FRP筋拉伸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FRP筋—混凝土粘结性能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3 FRP筋拉伸力学性能与粘结性能可靠度计算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4 现有FRP筋—混凝土构件粘结性能本构关系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1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侵蚀环境下FRP筋与钢筋耐久性退化试验研究 | 第24-44页 |
2.1 引言 | 第24-26页 |
2.2 侵蚀环境下FRP筋与钢筋耐久性退化试验 | 第26-39页 |
2.2.1 FRP筋与钢筋准备 | 第26-27页 |
2.2.2 侵蚀溶液环境 | 第27-28页 |
2.2.3 侵蚀环境下筋材表观形貌对比 | 第28-30页 |
2.2.4 拉伸试样准备 | 第30-31页 |
2.2.5 筋材拉伸试验 | 第31-32页 |
2.2.6 拉伸试验结果 | 第32-36页 |
2.2.7 拉伸破坏模式 | 第36-37页 |
2.2.8 应力—应变曲线和弹性模量 | 第37-38页 |
2.2.9 FRP筋与普通钢筋拉伸试验现象 | 第38-39页 |
2.3 FRP筋的拉伸性能预测 | 第39-41页 |
2.3.1 Arrhenius方程 | 第39页 |
2.3.2 退化模型 | 第39-41页 |
2.4 Litherland方法 | 第41-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侵蚀环境下FRP筋—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研究 | 第44-59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试验概况 | 第44-46页 |
3.2.1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44-46页 |
3.2.2 侵蚀方案设计 | 第46页 |
3.3 吸湿试验 | 第46-49页 |
3.4 拉拔试验方案 | 第49-54页 |
3.4.1 拉拔构件的制备 | 第49-50页 |
3.4.2 试件破坏以及机理分析 | 第50-52页 |
3.4.3 拉拔试验数据处理 | 第52-53页 |
3.4.4 非侵蚀环境下的试验结果 | 第53-54页 |
3.5 侵蚀环境下的粘结滑移曲线 | 第54-58页 |
3.5.1 清水环境下拉拔构件的粘结—滑移曲线 | 第54-56页 |
3.5.2 盐环境下拉拔构件的粘结—滑移曲线 | 第56-57页 |
3.5.3 碱环境下拉拔构件的粘结—滑移曲线 | 第57-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侵蚀环境下FRP筋—混凝土粘结本构关系研究 | 第59-80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国内外本构模型 | 第59-67页 |
4.2.1 粘结—滑移建模基本理论 | 第59-60页 |
4.2.2 已有模型介绍 | 第60-67页 |
4.3 傅里叶级数理论 | 第67-69页 |
4.3.1 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 | 第67-68页 |
4.3.2 本构关系的拟合系数的计算方法 | 第68页 |
4.3.3 本文的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 第68-69页 |
4.4 本构模型的验证 | 第69-75页 |
4.4.1 本构模型验证的基础 | 第69-70页 |
4.4.2 相关学者拉拔试验实测曲线统计 | 第70-72页 |
4.4.3 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数学描述 | 第72-75页 |
4.5 侵蚀环境下的本构关系模型 | 第75-78页 |
4.5.1 上升阶段参数的时变曲线 | 第76-77页 |
4.5.2 下降阶段参数的时变曲线 | 第77-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侵蚀环境下粘结性能的时变模型关系与可靠度计算 | 第80-91页 |
5.1 引言 | 第80-81页 |
5.2 基于粘结性能的时变退化模型 | 第81-85页 |
5.2.1 时变退化机理分析 | 第81页 |
5.2.2 时变预测模型及理论 | 第81-82页 |
5.2.3 不同侵蚀环境的时变模型建立与求解 | 第82-85页 |
5.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5页 |
5.3 基于等概率正态变换方法的粘结强度计算 | 第85-89页 |
5.3.1 等概率正态变换方法 | 第85-87页 |
5.3.2 粘结性能功能函数构造 | 第87页 |
5.3.3 粘结性能可靠度计算 | 第87-8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91-9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