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鼠种群数量时空变化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5-23页
    1.1 课题背景第15-16页
    1.2 松鼠相关研究进展第16-21页
        1.2.1 松鼠种群动态第16-17页
        1.2.2 种间竞争第17页
        1.2.3 人类干扰对松鼠种群的影响第17页
        1.2.4 松鼠行为第17-20页
        1.2.5 松鼠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第20-21页
    1.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1-23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2 创新点第22-23页
2 研究地概况第23-29页
    2.1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和气候特征第23-24页
        2.1.1 地质地貌第23-24页
        2.1.2 气候特征第24页
    2.2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分布与保护状况第24-29页
        2.2.1 植被特征第24-25页
        2.2.2 动物多样性第25页
        2.2.3 保护状况第25-26页
        2.2.4 松鼠种群与红松更新第26-29页
3 松鼠活捕陷阱改进与验证第29-39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研究方法第29-32页
        3.2.1 器材准备第29页
        3.2.2 实验设计与数据收集第29-32页
        3.2.3 统计分析第32页
    3.3 结果第32-35页
        3.3.1 红外相机监测和隐蔽观察结果第32-35页
        3.3.2 改进方式与传统方式对比第35页
    3.4 讨论第35-38页
        3.4.1 传统捕捉笼改进的必要性第35-36页
        3.4.2 增大样本量的常用方式第36-37页
        3.4.3 改进方法的原理和功效第37页
        3.4.4 标志重捕法对重捕率的要求第37-38页
        3.4.5 改进方法的应用前景第38页
    3.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4 松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化和年度差异第39-57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研究方法第39-42页
        4.2.1 器材准备第39页
        4.2.2 实验设计与数据收集第39-40页
        4.2.3 统计分析第40-42页
    4.3 结果第42-53页
        4.3.1 松鼠捕获数量和身体测量指标统计第42-46页
        4.3.2 松鼠种群参数估计第46-49页
        4.3.3 阔叶红松林中松鼠种群密度第49-53页
    4.4 讨论第53-56页
        4.4.1 松鼠种群随红松结实量波动规律第53页
        4.4.2 结实量对松鼠繁殖的影响第53-55页
        4.4.3 性别比例第55页
        4.4.4 食物丰富度对松鼠觅食范围的影响第55-56页
        4.4.5 扩散对种群密度的影响第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5 森林类型和人为干扰对松鼠种群的影响第57-70页
    5.1 引言第57页
    5.2 研究方法第57-60页
        5.2.1 器材准备第57页
        5.2.2 生境概况与样地划分第57-59页
        5.2.3 试验设计与数据收集第59-60页
        5.2.4 统计分析第60页
    5.3 结果第60-67页
        5.3.1 总体捕获记录统计第60页
        5.3.2 原始林松鼠种群参数估计第60-63页
        5.3.3 原始林松鼠种群密度第63-66页
        5.3.4 春季红松树冠剩余松塔数量第66-67页
    5.4 讨论第67-69页
        5.4.1 不同森林类型中松鼠种群密度差异第67-68页
        5.4.2 不同干扰对松鼠种群的影响第68-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结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84页
附录第84-10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106页
附件第106-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ropical矩阵的若干研究
下一篇:重要三萜化合物关键合成基因的挖掘及其生物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