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论文--发动机原理论文

隔离段内激波串受迫振荡特性研究

摘要第11-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现状第15-20页
        1.2.1 隔离段内激波串结构与流动特性第15-17页
        1.2.2 激波串自激振荡特性第17-19页
        1.2.3 激波和激波串受迫振荡特性第19-20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试验系统与数值方法第22-31页
    2.1 风洞试验系统及观测设备第22-27页
        2.1.1 直连式隔离段试验系统第22-23页
        2.1.2 试验模型设计和尺寸参数第23-24页
        2.1.3 稳态节流系统第24页
        2.1.4 脉动节流系统第24-26页
        2.1.5 纹影观测系统第26-27页
        2.1.6 高频压力采集系统第27页
    2.2 数值计算方法第27-30页
        2.2.1 流动控制方程第27-28页
        2.2.2 湍流模型、初边值条件和网格划分第28-30页
        2.2.3 算例验证第30页
    2.3 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稳态反压条件下隔离段内流场特性第31-43页
    3.1 对称型激波串结构和流动特性第31-35页
        3.1.1 对称型激波串结构第31-33页
        3.1.2 Ma2来流条件下隔离段壁面压力振荡特性第33-35页
    3.2 非对称型激波串结构和流动特性第35-42页
        3.2.1 非对称型激波串结构第35-37页
        3.2.2 Ma3来流条件下隔离段壁面压力振荡特性第37-39页
        3.2.3 分离模式切换引起壁面压力变化特性第39-42页
    3.3 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脉动反压条件下隔离段内流场特性第43-68页
    4.1 对称型激波串受迫振荡的试验研究第43-51页
        4.1.1 对称型激波串受迫振荡特性第43-47页
        4.1.2 反压脉动振幅和频率对激波串受迫振荡的影响第47-50页
        4.1.3 壁面压力信号的频谱分析第50页
        4.1.4 壁面压力信号的相干性分析第50-51页
    4.2 对称型激波串受迫振荡的数值研究第51-56页
        4.2.1 振荡过程中对称型激波串形态演化历程第52-54页
        4.2.2 反压脉动振幅和频率对激波串受迫振荡的影响第54-56页
    4.3 非对称型激波串受迫振荡的试验研究第56-61页
        4.3.1 非对称型激波串受迫振荡特性第56-59页
        4.3.2 壁面压力信号的频谱分析第59-60页
        4.3.3 壁面压力信号的相干性分析第60-61页
    4.4 非对称型激波串受迫振荡的数值研究第61-66页
        4.4.1 振荡过程中非对称型激波串形态演化历程第61-65页
        4.4.2 反压脉动振幅、频率对激波串受迫振荡的影响第65-66页
    4.5 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隔离段内激波串受迫振荡建模第68-79页
    5.1 激波串受迫振荡幅度的理论预估模型第68-76页
        5.1.1 建模问题概述第68-69页
        5.1.2 理论预估模型建立第69-73页
        5.1.3 理论模型验证与分析第73-76页
    5.2 推论及验证第76-77页
        5.2.1 稳态反压条件下的推论第76-77页
        5.2.2 来流马赫数的影响第77页
    5.3 小结第77-79页
第六章 隔离段内激波串前缘探测方法第79-92页
    6.1 激波串前缘探测研究现状第79-80页
    6.2 激波串前缘探测方法比较与改进第80-89页
        6.2.1 试验设计第80-81页
        6.2.2 压比/压升探测方法第81-83页
        6.2.3 标准差探测方法第83-86页
        6.2.4 压差探测方法第86-89页
    6.3 对工程实用激波串前缘探测方法的几点思考第89-90页
    6.4 小结第90-92页
结束语第92-96页
致谢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4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
下一篇:一体化防隔热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演变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