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8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3-16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6-18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8-22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1.1.2 MRI数据采集 | 第18-19页 |
1.1.3 全脑功能连接分析 | 第19-21页 |
1.1.4 统计学分析 | 第21-22页 |
1.2 结果 | 第22-30页 |
1.2.1 人口统计学信息 | 第22页 |
1.2.2 组别、亚区、左右侧别之间的存在交互效应的脑区 | 第22-24页 |
1.2.3 背侧前岛叶功能连接组间比较 | 第24-27页 |
1.2.4 腹侧前岛叶功能连接组间比较 | 第27-29页 |
1.2.5 功能连接与失明发生年龄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1.3 讨论 | 第30-55页 |
1.3.1 突显网络、岛叶与突显信息处理、岛叶功能分区 | 第31-35页 |
1.3.2 盲人前岛叶与视觉区功能连接增强 | 第35-37页 |
1.3.3 背、腹侧前岛叶亚区与背、腹侧流之间功能连接增加,但在腹背侧流各自重塑模式不一致 | 第37-41页 |
1.3.4 盲人不同组别之间前岛叶功能连接重塑模式具有一致性 | 第41页 |
1.3.5 此重塑模式在非视觉信息传输至枕叶皮层的神经通路中可能的作用 | 第41-44页 |
1.3.6 注意机制在此重塑模式中的作用 | 第44-47页 |
1.3.7 该重塑模式对视觉区跨模态与超模态假说的启示 | 第47-50页 |
1.3.8 经验依赖性重塑与发育性、神经变性机制在此重塑模式中发挥的作用 | 第50-51页 |
1.3.9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51-55页 |
全文结论 | 第55-56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56-57页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86页 |
综述 岛叶、突显网络与疾病研究进展 | 第86-100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93-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个人简历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