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1.1 磷脂复合物 | 第17-18页 |
1.2 固体分散技术 | 第18页 |
1.3 环糊精包合物 | 第18页 |
1.4 纳米混悬剂 | 第18-19页 |
1.5 自(微)乳化技术 | 第19页 |
1.6 增溶剂 | 第19-20页 |
1.7 中药复方配伍增溶 | 第20页 |
1.8 中药多糖研究简介 | 第20页 |
1.9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中药多糖增溶作用的普适性研究 | 第22-31页 |
第一节 不同中药多糖对难溶性药物黄芩苷溶解度的影响 | 第22-28页 |
2.1 材料 | 第22-23页 |
2.1.1 仪器 | 第22页 |
2.1.2 试剂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2.1 色谱条件 | 第23页 |
2.2.2 对照品的配制 | 第23页 |
2.2.3 供试品的配制 | 第23页 |
2.2.4 方法学考察 | 第23页 |
2.2.5 醋柴胡多糖的提取 | 第23-24页 |
2.2.6 不同多糖对黄芩苷溶解度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5-27页 |
2.3.1 黄芩苷方法专属性、标准曲线、精密度以及稳定性 | 第25-26页 |
2.3.2 醋柴胡多糖的提取 | 第26页 |
2.3.3 不同多糖对黄芩苷溶解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2.4 讨论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醋柴胡多糖对不同结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影响 | 第28-31页 |
2.1 材料 | 第28-29页 |
2.1.1 仪器 | 第28页 |
2.1.2 试剂 | 第28-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9页 |
2.4 讨论 | 第29-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醋柴胡多糖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初探 | 第31-36页 |
3.1 材料 | 第31页 |
3.1.1 仪器 | 第31页 |
3.1.2 材料和试剂 | 第3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3.2.1 醋柴胡多糖的分级醇沉 | 第31-32页 |
3.2.2 不同分级醇沉多糖部分对黄芩苷溶解度的影响 | 第32页 |
3.2.3 多糖分子量分布测定 | 第32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2-35页 |
3.3.1 不同分级醇沉多糖部分对黄芩苷溶解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2 多糖分子量测定 | 第33-35页 |
3.4 讨论 | 第35页 |
3.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醋柴胡多糖的性质以及结构对黄芩苷溶解度的影响 | 第36-59页 |
4.1 材料 | 第36-37页 |
4.1.1 仪器 | 第36页 |
4.1.2 试剂 | 第36-3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7-40页 |
4.2.1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的含量 | 第37页 |
4.2.2 层析柱分离纯化醋柴胡多糖 | 第37页 |
4.2.3 不同组分多糖对黄芩苷溶解度影响 | 第37页 |
4.2.4 多糖的紫外光谱扫描 | 第37-38页 |
4.2.5 总多糖含量测定 | 第38页 |
4.2.6 糖醛酸含量测定 | 第38页 |
4.2.7 多糖分子量分布测定 | 第38页 |
4.2.8 羧基还原 | 第38-39页 |
4.2.9 多糖单糖组成分析 | 第39页 |
4.2.10 多糖红外光谱测定 | 第39页 |
4.2.11 核磁共振1H、13C、HMBC、HSQC、DEPT、COSY谱的测定 | 第39-40页 |
4.3 结果 | 第40-56页 |
4.3.1 醋柴胡多糖的分离 | 第40-41页 |
4.3.2 均一多糖对黄芩苷溶解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3 紫外图谱分析 | 第42-43页 |
4.3.4 总多糖含量 | 第43-44页 |
4.3.5 糖醛酸含量 | 第44-45页 |
4.3.6 多糖分子量分布 | 第45页 |
4.3.7 单糖组成 | 第45-48页 |
4.3.8 红外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4.3.9 核磁共振图谱分析 | 第49-56页 |
4.4 讨论 | 第56-58页 |
4.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醋柴胡多糖水溶液性质研究 | 第59-68页 |
5.1 材料 | 第59页 |
5.1.1 仪器 | 第59页 |
5.1.2 试剂 | 第59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5.2.1 醋柴胡多糖水溶液外观以及丁达尔实验 | 第59-60页 |
5.2.2 不同多糖量对黄芩苷溶解度影响 | 第60页 |
5.2.3 临界聚集浓度的测定 | 第60页 |
5.2.4 粒径和电位的测定 | 第60页 |
5.2.5 PH值的测定 | 第60页 |
5.2.6 透射电镜测定醋柴胡多糖水溶液状态 | 第60页 |
5.2.7 等热滴定量热仪测定醋柴胡多糖与黄芩苷相互作用的热变化 | 第60-61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61-65页 |
5.3.1 醋柴胡多糖水溶液表观现象 | 第61-62页 |
5.3.2 不同多糖量对黄芩苷溶解度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3 醋柴胡多糖临界聚集浓度 | 第63页 |
5.3.4 醋柴胡多糖粒径电位以及PH值 | 第63-64页 |
5.3.5 透射电镜图分析 | 第64页 |
5.3.6 醋柴胡多糖和黄芩苷相互作用热量变化 | 第64-65页 |
5.4 讨论 | 第65-67页 |
5.5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醋柴胡多糖对黄芩苷药代动力学影响研究 | 第68-73页 |
6.1 材料 | 第68页 |
6.1.1 仪器 | 第68页 |
6.1.2 试剂 | 第68页 |
6.1.3 动物 | 第68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68-70页 |
6.2.1 色谱条件 | 第68页 |
6.2.2 样品处理 | 第68-69页 |
6.2.3 对照品配制以及标准线性曲线的建立 | 第69页 |
6.2.4 专属性考察 | 第69页 |
6.2.5 准确度、精密度和重复性考察 | 第69页 |
6.2.6 方法回收率考察 | 第69页 |
6.2.7 稳定性考察 | 第69-70页 |
6.2.8 黄芩苷药物动力学 | 第70页 |
6.3 结果 | 第70-72页 |
6.3.1 黄芩苷药动力学方法学 | 第70-71页 |
6.3.2 醋柴胡多糖联用黄芩苷药动学 | 第71-72页 |
6.4 讨论 | 第72页 |
6.5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7.1 结论 | 第73页 |
7.2 本文不足之处及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