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2页 |
1.1 纤维素降解菌的选育背景 | 第12-14页 |
1.1.1 纤维素的理化性质及降解 | 第12-13页 |
1.1.2 纤维素酶的来源及分类 | 第13-14页 |
1.2 虎杖的介绍及其活性物质 | 第14-17页 |
1.2.1 白藜芦醇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 | 第15-16页 |
1.2.2 白藜芦醇苷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 | 第16-17页 |
1.2.3 虎杖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 第17页 |
1.3 水葫芦的介绍与资源化利用 | 第17-19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高效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 第22-4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9页 |
2.2.1 纤维素降解菌筛选 | 第24-25页 |
2.2.2 DNS法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5页 |
2.2.3 酶学活性的测定 | 第25-26页 |
2.2.4 菌株的冻存与复苏 | 第26页 |
2.2.5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6-27页 |
2.2.6 菌株产纤维素酶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 第27-28页 |
2.2.7 菌株所产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28-29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9-40页 |
2.3.1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初筛 | 第29-30页 |
2.3.2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复筛 | 第30-31页 |
2.3.2.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30-31页 |
2.3.2.2 菌株产纤维素酶的酶活测定 | 第31页 |
2.3.3 菌株的鉴定 | 第31-32页 |
2.3.4 菌株产酶酶活变化曲线 | 第32-33页 |
2.3.5 菌株所产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33-40页 |
2.3.5.1 温度对酶学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5.2 pH对酶学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5.3 不同金属离子对酶学活力的影响 | 第35-37页 |
2.3.5.4 不同有机溶剂对酶学活力的影响 | 第37-39页 |
2.3.5.5 耐盐性研究 | 第39-40页 |
2.4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纤维素降解菌的发酵产酶条件 | 第42-5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3.2.1 单因素法优化纤维素降解菌的产酶条件 | 第42-44页 |
3.2.2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 | 第44页 |
3.2.3 Box-Behnken实验设计 | 第44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4-53页 |
3.3.1 单因素法优化纤维素降解菌的产酶条件 | 第44-49页 |
3.3.1.1 最佳碳源与碳源浓度的选择 | 第44-45页 |
3.3.1.2 最佳氮源及复合氮源配比的选择 | 第45-46页 |
3.3.1.3 无机盐及其浓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1.4 最佳起始pH | 第47-48页 |
3.3.1.5 最佳接种量 | 第48页 |
3.3.1.6 最佳装液量 | 第48-49页 |
3.3.2 Plackett-Burman实验结果 | 第49-51页 |
3.3.3 Box-Behnken实验结果 | 第51-53页 |
3.4 小结 | 第53-56页 |
第四章 纤维素酶提取虎杖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工艺优化研究 | 第56-62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4.2.1 虎杖中白藜芦醇与白藜芦醇苷的酶解醇提法 | 第56页 |
4.2.2 白藜芦醇与白藜芦醇苷含量测定 | 第56-57页 |
4.2.3 白藜芦醇与白藜芦醇苷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57-58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8-61页 |
4.3.1 纤维素酶酶解提取虎杖中白藜芦醇与白藜芦醇苷的单因素分析 | 第58-61页 |
4.3.1.1 加酶量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1.2 pH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59页 |
4.3.1.3 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1.4 酶解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纤维素酶对水葫芦的资源化利用研究 | 第62-68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62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5.2.1 酶解转化水葫芦效果评价 | 第62-63页 |
5.2.2 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63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63-66页 |
5.3.1 纤维素酶水解转化水葫芦单因素试验分析 | 第63-65页 |
5.3.1.1 温度对水葫芦转化率的影响 | 第63页 |
5.3.1.2 底物量对水葫芦转化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1.3 pH对水葫芦转化率的影响 | 第64页 |
5.3.1.4 酶解时间对水葫芦转化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2 正交优化纤维素酶水解转化水葫芦试验分析 | 第65-66页 |
5.4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总结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