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42页 |
1.1 选题由来与研究问题 | 第14-19页 |
1.1.1 我国城镇化发展空间乱象的思考 | 第14-15页 |
1.1.2 中西部地区城镇集群化的发展动力 | 第15-18页 |
1.1.3 三峡库区城镇空间多维耦合的特性 | 第18-19页 |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9-20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20-38页 |
1.3.1 城镇自然-物质空间生态安全的相关研究 | 第20-26页 |
1.3.2 城镇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26-31页 |
1.3.3 地域文脉对城镇物质空间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31-36页 |
1.3.4 城镇空间——复杂系统的耦合关联研究 | 第36-37页 |
1.3.5 三峡库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37-38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38-4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40-41页 |
1.4.3 论文框架 | 第41-42页 |
第2章 城镇空间多维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42-59页 |
2.1 研究区域与核心概念 | 第42-51页 |
2.1.1 研究区域 | 第42-43页 |
2.1.2 城镇空间的多维耦合概念 | 第43-48页 |
2.1.3 城镇空间多维耦合关系 | 第48-5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51-58页 |
2.2.1 自然维度耦合互动理论基础 | 第51-55页 |
2.2.2 社会维度耦合互动理论基础 | 第55-56页 |
2.2.3 地域文脉维度耦合互动理论基础 | 第56-5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三峡库区城镇空间多维时空演变特征 | 第59-80页 |
3.1 三峡库区城镇物质空间概况 | 第59-61页 |
3.2 三峡库区城镇物质空间时空演变 | 第61-72页 |
3.2.1 “前三峡”时期城镇物质空间 | 第62-65页 |
3.2.2 “移民新城”时期城镇物质空间 | 第65-69页 |
3.2.3 “后三峡”时期城镇空间 | 第69-72页 |
3.3 三峡库区城镇空间多维耦合影响分析 | 第72-79页 |
3.3.1 库区城镇空间发展的多维耦合矛盾 | 第72-73页 |
3.3.2 城镇空间多维耦合影响因素 | 第73-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4章 三峡库区城镇自然—物质空间的耦合关系研究 | 第80-121页 |
4.1 三峡库区城镇自然—物质空间的耦合机制与因素 | 第80-81页 |
4.1.1 耦合关系 | 第80-81页 |
4.1.2 耦合因素 | 第81页 |
4.2 自然环境对物质空间的耦合分析 | 第81-111页 |
4.2.1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 第81-97页 |
4.2.2 生态安全格局 | 第97-111页 |
4.3 物质空间对自然环境的耦合分析 | 第111-120页 |
4.3.1 城镇空间规模现状 | 第111-112页 |
4.3.2 城镇空间适度规模 | 第112-12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5章 三峡库区城镇社会-物质空间的耦合关系研究 | 第121-159页 |
5.1 三峡库区城镇社会-物质空间的耦合机制与因素 | 第121-123页 |
5.1.1 耦合关系 | 第121-122页 |
5.1.2 耦合因素 | 第122-123页 |
5.2 城镇社会与物质空间耦合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 第123-130页 |
5.2.1 耦合指标体系 | 第123-127页 |
5.2.2 耦合评价方法 | 第127-130页 |
5.3 三峡库区城镇社会—物质耦合评价分析 | 第130-158页 |
5.3.1 耦合现状 | 第130-154页 |
5.3.2 耦合评价与分析 | 第154-1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6章 三峡库区城镇文脉—物质空间的耦合关系研究 | 第159-194页 |
6.1 三峡库区城镇地域文脉-物质空间的耦合机制与因素 | 第159-162页 |
6.1.1 耦合关系 | 第159-162页 |
6.1.2 耦合因素 | 第162页 |
6.2 城镇地域文脉与物质空间耦合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 第162-172页 |
6.2.1 耦合指标体系 | 第162-168页 |
6.2.2 耦合评价方法 | 第168-172页 |
6.3 三峡库区城镇地域文脉与物质空间耦合评价分析 | 第172-193页 |
6.3.1 耦合现状 | 第172-187页 |
6.3.2 耦合评价与分析 | 第187-19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93-194页 |
第7章 三峡库区城镇空间多维耦合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194-309页 |
7.1 城镇空间多维耦合关系实证研究框架 | 第194-196页 |
7.1.1 实证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194-195页 |
7.1.2 实证分析方法与研究对象的选定 | 第195-196页 |
7.2 秭归新城空间多维耦合关系评价 | 第196-248页 |
7.2.1 自然-物质空间耦合关系的评价 | 第196-206页 |
7.2.2 社会-物质空间耦合的评价 | 第206-231页 |
7.2.3 城镇地域文脉-物质空间耦合关系的评价 | 第231-248页 |
7.3 云阳新县城空间多维耦合关系评价 | 第248-307页 |
7.3.1 自然-物质空间耦合关系的评价 | 第248-258页 |
7.3.2 社会-物质空间耦合关的评价 | 第258-291页 |
7.3.3 城镇地域文脉-物质空间耦合关系的评价 | 第291-30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307-309页 |
第8章 三峡库区城镇空间多维耦合调控策略 | 第309-322页 |
8.1 基于城镇自然-物质空间耦合关系的调控 | 第309-314页 |
8.1.1 政策层面——区域联动调控 | 第309-313页 |
8.1.2 规划层面——生态耦合调控 | 第313-314页 |
8.1.3 城镇总规的底线规划--度规模研究 | 第314页 |
8.2 基于城镇社会-物质空间耦合关系的调控 | 第314-317页 |
8.2.1 城镇物质设施的规划调控 | 第314-315页 |
8.2.2 城镇社会区分异的规划调控 | 第315-317页 |
8.2.3 功能用地布局注重社会区的协调平衡 | 第317页 |
8.3 基于地域文脉-物质空间耦合关系的调控 | 第317-321页 |
8.3.1 空间特色的规划调控 | 第317-319页 |
8.3.2 空间活力的规划调控 | 第319-320页 |
8.3.3 城镇建设加强地域文脉的塑造 | 第320-321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321-322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22-326页 |
9.1 论文的结论 | 第322-323页 |
9.1.1 理论研究 | 第322-323页 |
9.1.2 实证分析 | 第323页 |
9.2 论文的创新 | 第323-324页 |
9.2.1 提出城镇空间多维耦合研究新视角 | 第323页 |
9.2.2 构建城镇空间多维耦合关系概念框架 | 第323-324页 |
9.2.3 探索“新常态”下生态功能区城镇空间健康发展路径 | 第324页 |
9.3 论文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324-326页 |
9.3.1 论文的不足 | 第324页 |
9.3.2 未来的展望 | 第324-326页 |
参考文献 | 第326-339页 |
攻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339-342页 |
致谢 | 第342-343页 |
附件 | 第343-3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