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通风、除尘、空气净化、除湿论文

城市建筑空间风场形态研究--采用武汉市夏季典型气象日的气象参数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引言第14-36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8页
        1.1.1. 城市化进程中的气候风险第14-15页
        1.1.2. 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第15页
        1.1.3. 城市建筑自然通风的传统与现状第15-16页
        1.1.4. 建筑学思想的多维发展第16-18页
    1.2. 研究意义第18-20页
        1.2.1. 完善气候设计的理论体系第18-19页
        1.2.2. 指导风场形态设计的实践第19页
        1.2.3. 推动性能驱动设计的演进第19-20页
    1.3. 相关研究动态第20-34页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第20-27页
        1.3.2. 国内研究概况第27-33页
        1.3.3. 对既有研究的评述第33-34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4-35页
        1.4.1. 研究内容第34页
        1.4.2. 研究方法第34-35页
    1.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2. 城市建筑空间风场的相关基础研究第36-66页
    2.1. 城市建筑空间风场的气候学认知第36-47页
        2.1.1. 风的成因及大气运动第36-40页
        2.1.2. 大气分层结构与城市边界层风场第40-43页
        2.1.3. 城市建筑空间风场第43-46页
        2.1.4. 武汉城市风场的基本特征第46-47页
    2.2. 城市建筑空间风场的系统解读第47-53页
        2.2.1. 城市建筑空间风场与人居环境系统第47-48页
        2.2.2. 城市建筑空间风场的系统特征第48-49页
        2.2.3. 风对城市建筑的作用第49-53页
    2.3. 城市建筑空间风场的数值模拟第53-60页
        2.3.1. 风场研究技术的选择第53-54页
        2.3.2. CFD软件Airpak的特点第54页
        2.3.3. 模拟流程及参数设置第54-60页
    2.4. 城市建筑空间风场的评估第60-65页
        2.4.1. 城市建筑空间风场形态特征要素第60-64页
        2.4.2. 城市建筑空间风场评估方法第64-65页
    2.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3. 单体建筑物风场形态的数值模拟分析第66-87页
    3.1. 单体建筑物风场基本特征第66-72页
        3.1.1. 风绕流建筑物过程第66-68页
        3.1.2. CFD模拟单体建筑物风场形态第68-70页
        3.1.3. 不同平面基本形的建筑物风场形态特征第70-72页
    3.2. 矩形建筑物迎风面变化对风场形态的影响第72-81页
        3.2.1. 迎风面横向扩展第72-75页
        3.2.2. 迎风面竖向扩展第75-77页
        3.2.3. 迎风面朝向变化第77-80页
        3.2.4. 对建筑物迎风面的几点讨论第80-81页
    3.3. 建筑物底部架空对风场形态的影响第81-86页
        3.3.1. 建筑物底部架空的作用第81页
        3.3.2. 不同架空形式的建筑物风场数值模拟第81-84页
        3.3.3. 模拟结果分析第84-85页
        3.3.4. 对建筑物底部架空的几点讨论第85-86页
    3.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4. 组群建筑空间风场形态的数值模拟分析第87-124页
    4.1. 组合建筑空间的风场形态第87-101页
        4.1.1. 并联组合第87-90页
        4.1.2. 串联组合第90-93页
        4.1.3. 高层与多层组合第93-100页
        4.1.4. 对组合建筑空间风场的几点讨论第100-101页
    4.2. 半围合建筑空间风场形态第101-112页
        4.2.1. “∪”形围合第101-106页
        4.2.2. “∩”形围合第106-111页
        4.2.3. 对半围合建筑空间风场的几点讨论第111-112页
    4.3. 合院式建筑空间风场形态第112-123页
        4.3.1. 传统四合院第112-118页
        4.3.2. 合院式组群建筑第118-122页
        4.3.3. 对合院式建筑空间风场形态的几点讨论第122-123页
    4.4.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5.城市街道空间风场形态的数值模拟分析第124-162页
    5.1. 城市街道空间风场简述第124页
    5.2. 街道空间特征对风场形态的影响第124-142页
        5.2.1. 街道宽高比对风场形态的影响第125-130页
        5.2.2. 街道朝向对风场形态的影响第130-135页
        5.2.3. 街道宽度渐变对风场形态的影响第135-141页
        5.2.4. 关于街道空间特征的几点讨论第141-142页
    5.3. 沿街界面对街道空间风场形态的影响第142-158页
        5.3.1. 联结度25%第142-147页
        5.3.2. 联结度50%第147-152页
        5.3.3. 联结度75%第152-155页
        5.3.4. 联结度100%第155-158页
        5.3.5. 关于沿街界面的几点讨论第158页
    5.4. 街巷关系对街道空间风场形态的影响第158-161页
        5.4.1. 朝向对比第158-160页
        5.4.2. 长度与宽度对比第160页
        5.4.3. 街巷相交方式第160-161页
    5.5. 本章小结第161-162页
6. 城市街区空间风场形态的数值模拟分析第162-263页
    6.1. 城市街区空间风场简述第162页
    6.2. 平面布局第162-204页
        6.2.1. 行列式第163-177页
        6.2.2. 斜列式第177-188页
        6.2.3. 放射式第188-203页
        6.2.4. 对于街区平面布局的几点讨论第203-204页
    6.3. 竖向布局第204-262页
        6.3.1. 南北向高度变化第204-235页
        6.3.2. 东西向高度变化第235-261页
        6.3.3. 对于街区竖向布局的几点讨论第261-262页
    6.4. 本章小结第262-263页
7. 风场形态导向的城市建筑设计架构第263-275页
    7.1. 多层次的风场形态分析第263-268页
        7.1.1. 项目概况第264-265页
        7.1.2. 风场形态的多层次分析第265-268页
    7.2. 风场理念驱动的设计流程第268-273页
        7.2.1. 数据分析——风场形态数值模拟第269页
        7.2.2. 数据转译——参数化生成第269-273页
        7.2.3. 数据传递——建筑信息模型第273页
    7.3. 本章小结第273-275页
8 总结与展望第275-278页
    8.1. 总结第275-276页
    8.2. 展望第276-278页
参考文献第278-285页
致谢第285页

论文共2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气体绝缘母线接头接触失效机理研究
下一篇:三峡库区城镇空间多维耦合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