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国内外传统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传统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2.2 传统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局限性 | 第13-14页 |
1.3 InSAR技术概况 | 第14-16页 |
1.3.1 InSAR技术 | 第14-15页 |
1.3.2 PS-InSAR技术 | 第15页 |
1.3.3 InSAR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5-16页 |
1.4 InSAR技术与桥梁形变监测相结合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16-17页 |
1.5 本文工作 | 第17-19页 |
1.5.1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5.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洞庭湖大桥及其PS-InSAR监测数据 | 第19-28页 |
2.1 岳阳洞庭湖大桥概况 | 第19-20页 |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0页 |
2.3 桥梁形变关键点 | 第20-23页 |
2.4 PS-InSAR监测数据 | 第23-27页 |
2.4.1 PS点 | 第23-24页 |
2.4.2 SAR影像时刻 | 第24-25页 |
2.4.3 洞庭湖大桥PS-InSAR监测数据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SAR影像时刻的桥梁温度形变 | 第28-41页 |
3.1 桥梁温度荷载 | 第28-30页 |
3.1.1 概述 | 第28页 |
3.1.2 温度数据的采集 | 第28-29页 |
3.1.3 温度按不同天气模式分类 | 第29-30页 |
3.2 实测温度下的桥梁温度形变 | 第30-33页 |
3.2.1 桥梁实测温度 | 第30-31页 |
3.2.2 实测温度下桥梁的温度形变规律 | 第31-33页 |
3.3 统计温度下桥梁的温度形变 | 第33-39页 |
3.3.1 不同天气模式下桥梁实测温度与大气温度的温差统计规律 | 第33-35页 |
3.3.2 以大气温度预测桥梁统计温度 | 第35-37页 |
3.3.3 统计温度下桥梁的温度形变规律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随机车载下的桥梁随机形变 | 第41-50页 |
4.1 随机车载的统计规律 | 第41-43页 |
4.1.1 概述 | 第41-42页 |
4.1.2 随机车流参数按天气模式分类 | 第42页 |
4.1.3 随机车载 | 第42-43页 |
4.2 随机车载下的桥梁形变规律 | 第43-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基于PS-InSAR的桥梁形变监测技术 | 第50-65页 |
5.1 桥梁随机形变时空矩阵 | 第50-54页 |
5.2 基于PS-InSAR的桥梁形变监测 | 第54-61页 |
5.2.1 随机形变差值 | 第54-59页 |
5.2.2 有限元计算的温度形变与PS-InSAR数据的对比 | 第59-60页 |
5.2.3 基于PS-InSAR的桥梁形变监测基本技术路线 | 第60-61页 |
5.3 基于PS-InSAR的桥梁安全预警技术简单探讨 | 第61-63页 |
5.3.1 永久形变的提取 | 第61页 |
5.3.2 跨中点预警评估标准 | 第61-62页 |
5.3.3 墩台点预警评估标准 | 第62页 |
5.3.4 基于PS-InSAR技术的桥梁安全预警评估——简单算例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