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光波通信、激光通信论文

近地激光通信端机粗精跟踪系统非线性振动特性分析与优化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引言第19-41页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第19页
    1.2 非线性系统研究与发展现状第19-25页
        1.2.1 非线性理论研究方法第19-21页
        1.2.2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第21-25页
    1.3 光电精密转台有限元研究与发展现状第25-37页
        1.3.1 端机转台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第25-31页
        1.3.2 轴系不对中动态特性研究现状第31-35页
        1.3.3 基于频率的端机优化研究现状第35-37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7-38页
    1.5 本章小结第38-41页
第2章 非线性理论与求解方法第41-55页
    2.1 端机非线性来源分析第41-42页
    2.2 非线性振动系统解析求解方法第42-49页
        2.2.1 原始摄动法第42-43页
        2.2.2 L-P摄动法第43-44页
        2.2.3 多尺度法第44-46页
        2.2.4 平均法第46-47页
        2.2.5 KBM法第47-49页
    2.3 不对中轴系理论与分析方法第49-52页
        2.3.1 Lagrange运动方程第49-50页
        2.3.2 运动方程求解方法第50-51页
        2.3.3 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第51-52页
    2.4 非线性参数识别与振动特性第52-54页
        2.4.1 非线性参数识别第52-53页
        2.4.2 非线性振动特性第53-54页
    2.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3章 螺栓接触非线性分析第55-85页
    3.1 螺栓接触理论第55-64页
        3.1.1 接触状态定义第55-56页
        3.1.2 非线性问题显式与隐式积分算法第56-62页
        3.1.3 显式分析与隐式分析中的接触算法第62-64页
    3.2 单螺栓模型分析第64-69页
        3.2.1 单螺栓模型构建第64-66页
        3.2.2 单向激励响应仿真第66-69页
    3.3 单螺栓模型单向激励实验验证第69-72页
        3.3.1 单向激励实验结果第69-70页
        3.3.2 分析与比较第70-72页
    3.4 基于螺栓连接的粗跟踪转台响应分析第72-78页
        3.4.1 端机结构示意与有限元模型构建第72-74页
        3.4.2 端机响应分析结果第74-78页
    3.5 端机响应实验第78-83页
        3.5.1 端机单向激励实验第78-79页
        3.5.2 垂直轴系扫频实验第79-82页
        3.5.3 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比较分析第82-83页
    3.6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4章 粗跟踪转台转子系统不对中的非线性影响第85-105页
    4.1 平行不对中条件下的运动方程与理论求解第85-91页
        4.1.1 转子系统数值积分方法第85-87页
        4.1.2 平行不对中条件下柔性多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第87-91页
    4.2 实体转子系统仿真第91-96页
        4.2.1 简单不对中轴系系统模型第91-92页
        4.2.2 简单轴系系统仿真第92-96页
    4.3 简单轴系不对中实验第96-102页
        4.3.1 不对中实验平台搭建第96-98页
        4.3.2 不对中轴系实验结果第98-102页
        4.3.3 分析与总结第102页
    4.4 综合实体轴系模型与螺栓接触模型的响应求解第102-103页
    4.5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5章 精跟踪系统关键部件参数优化与非线性振动特性分析第105-123页
    5.1 柔性铰链多参优化与形状优选第105-114页
        5.1.1 柔性铰链参数化模型第105-106页
        5.1.2 性能参数公式第106-110页
        5.1.3 形状优选与参数优化第110-114页
    5.2 柔性支撑两向柔度仿真与柔度实验第114-117页
        5.2.1 柔度与回转精度仿真第114-115页
        5.2.2 柔度验证实验第115-117页
    5.3 基于螺栓接触的快反系统响应第117-120页
        5.3.1 系统级线性模态分析第117-118页
        5.3.2 系统级非线性响应分析第118-120页
    5.4 快反系统单向扫频实验第120-121页
        5.4.1 工作方向扫频实验第120-121页
        5.4.2 结果分析与比较第121页
    5.5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第6章 基于频率特性的系统结构优化第123-133页
    6.1 基于响应面法的结构多参优化第123-126页
        6.1.1 参数优化原理第123-124页
        6.1.2 端机转台多参优化结果第124-126页
    6.2 保证定阶频率的轻量化拓扑优化第126-129页
        6.2.1 定阶特征频率灵敏度分析第126-127页
        6.2.2 基于增量格式的定阶频率优化与求解第127-129页
    6.3 优化前后响应性能对比第129-132页
    6.4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33-137页
    7.1 研究成果与结论第133-134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34页
    7.3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134-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7页
致谢第147-149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EEG和ERP信号分析的情感认知研究
下一篇:标准模型下可证明安全的广播加密方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