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1-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1.2.1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信号分析方法 | 第23-27页 |
1.2.2 基于信号处理的分析与识别方法 | 第27-30页 |
1.2.3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0页 |
1.3 全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30-33页 |
1.4 论文的总体安排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情感语音与诱发脑电 | 第35-49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情感模型 | 第35-37页 |
2.3 情感语音 | 第37-42页 |
2.3.1 情感语音的特点及分析方法 | 第37-40页 |
2.3.2 情感语音库的建立 | 第40-42页 |
2.4 脑电信号 | 第42-47页 |
2.4.1 脑电信号的概念 | 第42-43页 |
2.4.2 脑电信号的电极导联 | 第43-45页 |
2.4.3 事件相关电位 | 第45-47页 |
2.5 情感语音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 | 第47-48页 |
2.6 本章总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情感语音诱发的脑电信号采集与处理 | 第49-63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实验设计及实验准备 | 第50-51页 |
3.3 实验材料的筛选与预处理 | 第51-59页 |
3.3.1 TYUT2.0情感语音库的完善 | 第51-55页 |
3.3.2 TYUT2.1非言语情感数据库的建立 | 第55-56页 |
3.3.3 实验材料的预处理 | 第56-59页 |
3.4 实验任务和实验程序 | 第59-60页 |
3.5 ERP的记录与预处理 | 第60-61页 |
3.6 数据分析 | 第61-6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基于汉语情感语音不同声学参数影响的ERP研究 | 第63-83页 |
4.1 引言 | 第63-64页 |
4.2 基于情感语音持续时长影响的ERP研究 | 第64-74页 |
4.2.1 持续时长影响的ERP研究实验方案设计 | 第65-67页 |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7-74页 |
4.3 基于情感语音基频影响的ERP研究 | 第74-82页 |
4.3.1 基频影响的ERP研究实验方案设计 | 第75-77页 |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7-8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言语的可理解性及非言语情感诱发的ERP研究 | 第83-95页 |
5.1 引言 | 第83-84页 |
5.2 研究方案设计 | 第84-86页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6-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情感语音与诱发脑电的压缩感知重构去噪研究 | 第95-119页 |
6.1 引言 | 第95-96页 |
6.2 压缩感知的基本原理 | 第96-101页 |
6.2.1 信号的感知过程 | 第96-97页 |
6.2.2 压缩感知的前提条件 | 第97-98页 |
6.2.3 压缩感知的求解模型 | 第98-101页 |
6.3 压缩感知与谱减法的去噪原理 | 第101-104页 |
6.3.1 压缩感知去噪原理 | 第101-103页 |
6.3.2 谱减法去噪原理 | 第103-104页 |
6.4 基于压缩感知重构的谱减去噪算法 | 第104-110页 |
6.4.1 帧间自适应的压缩感知谱减去噪算法(AICSSS) | 第106-108页 |
6.4.2 多匹配正交追踪算法(MMOP) | 第108-110页 |
6.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10-117页 |
6.5.1 无噪声条件下信号的重构结果及分析 | 第111-114页 |
6.5.2 有噪声条件下信号的重构结果及分析 | 第114-11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七章 单试次ERP信号的压缩感知分类识别研究 | 第119-133页 |
7.1 引言 | 第119-120页 |
7.2 分类方法介绍 | 第120-124页 |
7.2.1 稀疏分类 | 第120-123页 |
7.2.2 压缩感知分类 | 第123-124页 |
7.2.3 压缩感知分类与稀疏分类的异同 | 第124页 |
7.3 压缩感知分类实验 | 第124-131页 |
7.3.1 基于有特征提取的压缩感知分类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127-128页 |
7.3.2 基于无特征提取的压缩感知分类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128-13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33-137页 |
8.1 全文工作与总结 | 第133-135页 |
8.2 全文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情况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