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转换视角下黄土高原乡村转型发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1.2.1 体制转换理论 | 第10-11页 |
1.2.2 农户可持续生计理论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3.1 乡村转型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2 可持续生计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3 体制转换研究综述 | 第16页 |
1.3.4 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7-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页 |
1.4.3 研究思路 | 第18-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准备 | 第21-2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1-22页 |
2.1.1 研究区区位 | 第21-22页 |
2.1.2 自然条件概况 | 第22页 |
2.1.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2页 |
2.2 数据来源 | 第22-24页 |
2.2.1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 第22-23页 |
2.2.2 农户问卷调查及访谈 | 第23-24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4-29页 |
2.3.1 乡村地域系统体制转换测度框架 | 第24-25页 |
2.3.3 Z-score数据标准化法 | 第25页 |
2.3.4 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25-26页 |
2.3.5 乡村发展度评价模型 | 第26页 |
2.3.6 地理探测器 | 第26-27页 |
2.3.7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乡村体制类型划分与空间格局 | 第29-33页 |
3.1 农户家庭生计体制界定 | 第29-30页 |
3.2 乡村体制类型划分 | 第30-31页 |
3.3 乡村空间分布格局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乡村转型发展演化路径与阈值界定 | 第33-43页 |
4.1 乡村转型发展度评价框架 | 第33-34页 |
4.2 乡村体制类型的三维空间分布构建 | 第34-36页 |
4.3 乡村转型演化路径模拟 | 第36-40页 |
4.3.1 乡村人口系统发展度演化路径模拟与分析 | 第37-38页 |
4.3.2 乡村经济系统发展度演化路径模拟与分析 | 第38页 |
4.3.3 乡村农业系统发展度演化路径模拟与分析 | 第38-39页 |
4.3.4 乡村系统发展度演化路径模拟与分析 | 第39-40页 |
4.4 乡村转型发展阈值界定 | 第40-43页 |
第五章 乡村转型发展机制分析 | 第43-49页 |
5.1 不同生计方式对乡村各发展度影响力分析 | 第43-45页 |
5.2 不同生计方式对农户资本影响力分析 | 第45-46页 |
5.3 农户生计与乡村转型发展互馈过程 | 第46-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 | 第49-55页 |
6.1 结论与启示 | 第49-51页 |
6.1.1 基本结论 | 第49-50页 |
6.1.2 启示 | 第50-51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1-52页 |
6.3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1 农户调查问卷 | 第61-63页 |
附录2 调查访谈问卷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