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3-14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道家与荀子思想的形成 | 第15-18页 |
(一)荀子思想的时代背景及任务 | 第15-16页 |
(二)荀子对道家的批评与借鉴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道家天道观对荀子的影响 | 第18-26页 |
(一)把“道”纳入自己的学术范围 | 第18-19页 |
1.“道”是道家的最高哲学范畴 | 第18-19页 |
2.借鉴道家的“道” | 第19页 |
(二)“明于天人之分”的提出是受道家影响的结果 | 第19-24页 |
1.天行有常 | 第20-21页 |
2.不见其事而见其功 | 第21页 |
3.天人分职 | 第21-24页 |
(三)“制天命而用之”受到道家思想的启发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道家人性论对荀子的影响 | 第26-33页 |
(一)荀子人性论的复杂性 | 第26-27页 |
(二)对人性的讨论 | 第27-33页 |
1.荀子的“人性朴”直接来源于道家 | 第27-28页 |
2.荀子的“人性恶”明显受道家的影响 | 第28-33页 |
第四章 道家认识论对荀子的影响 | 第33-43页 |
(一)“虚壹而静”的提出 | 第33-40页 |
1.“去蔽”与“别宥” | 第34-37页 |
2.对“虚”、“静”的超越 | 第37-39页 |
3.对“壹”的发展 | 第39-40页 |
(二)“天官”、“天君”论 | 第40-43页 |
第五章 荀子借鉴道家思想的原因 | 第43-48页 |
(一)时代要求 | 第43-46页 |
1.战国末期的大环境使得荀子借鉴道家思想 | 第43-44页 |
2.荀子自身所处的小环境也使荀子对道家思想吸收和改造 | 第44-46页 |
(二)儒家学说自身缺陷使得荀子求助于诸子思想 | 第46-48页 |
第六章 荀子借鉴道家的启示 | 第48-51页 |
(一)肯定中有批评 | 第48-49页 |
(二)继承中有创新 | 第49页 |
(三)创新中有坚持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