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7-14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7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7-13页 |
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13页 |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14-25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正义理论形成的三个时期 | 第14-20页 |
一、青年马克思对正义的赞颂 | 第14-16页 |
二、马克思关于正义的视角转换 | 第16-19页 |
三、在实践中实现对“正义”的超越 | 第19-20页 |
第二节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内涵 | 第20-22页 |
第三节“正义”的分析视角 | 第22-25页 |
第二章 马克思在批判中呈现的正义观 | 第25-35页 |
第一节 对法权概念和价值规范意义上的“正义”的批判 | 第26-27页 |
一、黑格尔的法权概念 | 第26页 |
二、对黑格尔法权概念的批判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对资本主义的“正义”的批判 | 第27-31页 |
一、资本主义的“正义”是抽象的正义 | 第27-28页 |
二、资本主义的“正义”是有限的“正义” | 第28-29页 |
三、“异化”劳动下的“正义”是虚假的正义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对工人阶级内部的错误正义观批判 | 第31-35页 |
一、“正义”.号代替不了正义事业 | 第31-32页 |
二、对脱离生产谈论分配的正义的批判 | 第32-34页 |
三、生产与正义之间的关系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 | 第35-47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基础 | 第35-42页 |
一、历史唯物主义 | 第35-39页 |
二、“人”的哲学 | 第39-4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正义观的五大特征 | 第42-47页 |
一、批判性:马克思辩证阐释正义观的基本方法 | 第42页 |
二、实践性:生产实践是正义观讨论的基础 | 第42-43页 |
三、历史性:没有永恒的正义 | 第43-44页 |
四、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正义理念 | 第44-46页 |
五、超越性:正义终将成为故纸堆里的范畴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归旨和当代意义 | 第47-61页 |
第一节 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的正义观归旨 | 第47-49页 |
一、马克思的“人”与“自由” | 第47页 |
二、阻碍人的自由实现的几个因素 | 第47-49页 |
第二节 马克思正义理论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理论回应 | 第49-61页 |
一、马克思正义视角下中国社会“不正义”现象的复杂性分析 | 第49-52页 |
二、马克思正义观指导下的中国社会正义问题的解决 | 第52-58页 |
三、“四个全面”对公平正义社会构建的全方位部署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