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一) 国外消费伦理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二) 国内消费伦理研究状况 | 第12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 第13-14页 |
(一) 论文创新点 | 第13页 |
(二) 论文难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培育大学生正确消费伦理的意义及消费伦理内涵 | 第14-20页 |
一、培育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正确消费伦理的意义 | 第14-16页 |
(一) 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 第14页 |
(二)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14-15页 |
(三) 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消费伦理 | 第15-16页 |
二、消费与消费伦理的涵义 | 第16-18页 |
(一) 消费的涵义 | 第16-17页 |
(二) 消费伦理的涵义 | 第17-18页 |
(三) 消费与消费伦理的关系 | 第18页 |
三、大学生应当树立的消费伦理 | 第18-20页 |
(一) 适度消费 | 第18-19页 |
(二) 绿色消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消费伦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0-29页 |
一、民族院校的特点及大学生消费伦理现状 | 第20-25页 |
(一) 民族院校的特点 | 第20-21页 |
(二) 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消费伦理现状 | 第21-24页 |
(三)消费水平的层次化 | 第24页 |
(四)经济来源固定化 | 第24-25页 |
二、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消费伦理不良表现 | 第25-29页 |
(一) 浪费型消费在扩张 | 第25页 |
(二) 攀比、炫耀现象在蔓延 | 第25-26页 |
(三) 高消费现象严重 | 第26-27页 |
(四) 盲目从众消费普遍 | 第27页 |
(五) 超前消费个别存在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成因分析 | 第29-35页 |
一、社会对大学生消费伦理的影响 | 第29-31页 |
(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 | 第29页 |
(二) 媒体广告的诱导 | 第29-30页 |
(三) 社会节俭思想的淡化 | 第30-31页 |
二、家庭对大学生消费伦理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一) 家庭经济水下的提高 | 第31页 |
(二) 家长的盲目支持 | 第31-32页 |
(三) 家长的不良熏染 | 第32页 |
三、学校对大学生消费伦理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一) 学校消费伦理教育的缺失 | 第32-33页 |
(二) 集体环境的影响 | 第33页 |
(三) 感恩教育的缺失 | 第33页 |
四、个人自身原因 | 第33-35页 |
(一) 心理的不成熟 | 第33-34页 |
(二) 缺乏自制力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培育民族院校大学生正确消费伦理途径 | 第35-42页 |
一、社会发挥舆论传媒积极作用 | 第35-36页 |
(一) 加强对大众媒体的监管和宣传 | 第35-36页 |
(二) 加强优良传统教育 | 第36页 |
二、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 第36-37页 |
(一) 合理控制大学生的日常消费 | 第36页 |
(二) 家长以身作则 | 第36-37页 |
(三) 扭转家庭关怀重心 | 第37页 |
三、加强学校教育 | 第37-40页 |
(一) 加强学校文化制度建设 | 第38页 |
(二) 发挥学校教育 | 第38-39页 |
(三) 倡导感恩教育 | 第39页 |
(四)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大学生消费 | 第39-40页 |
四、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 第40-42页 |
(一) 提高道德修养 | 第40页 |
(二) 提高自律能力与判断力 | 第40-41页 |
(三) 增强自身的消费责任意识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1 | 第45-47页 |
附录2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