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8-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研究目的 | 第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回顾 | 第10-13页 |
1.国外研究 | 第10-11页 |
2.国内研究 | 第11-12页 |
3.研究简评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和实务方法 | 第13-14页 |
(五)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1.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二、社会工作介入A市救助站流浪乞讨人员心理救助实践 | 第17-29页 |
(一)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心理救助问题的实践 | 第17-24页 |
1.A市救助管理站基本情况 | 第17页 |
2.A市救助管理站心理救助工作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17-20页 |
3.A市救助管理站开展社会工作的心理救助已有实践 | 第20-24页 |
(二)A市流浪乞讨人员的主要心理问题 | 第24-26页 |
1.认知方面 | 第24页 |
2.情感方面 | 第24-25页 |
3.行为意志方面 | 第25-26页 |
(三)A市流浪乞讨人员心理问题的成因 | 第26-29页 |
1.个人因素 | 第26-27页 |
2.家庭因素 | 第27页 |
3.社会因素 | 第27-29页 |
三、个案管理介入A市流浪乞讨人员H心理救助的实务过程 | 第29-41页 |
(一)建立关系 | 第29-30页 |
1.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 第29页 |
2.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 | 第29-30页 |
(二)问题评估 | 第30-32页 |
1.家庭观念淡漠和缺乏安全感 | 第30-31页 |
2.对生活和社会缺乏自信 | 第31页 |
3.自我价值感偏低和充满悲观情绪 | 第31页 |
4.社会认知和工作认识等方面存在偏差 | 第31页 |
5.缺乏社会支持和面临巨大心理压力 | 第31-32页 |
(三)需求和资源评估 | 第32-33页 |
1.需求评估 | 第32-33页 |
2.资源评估 | 第33页 |
(四)干预计划 | 第33-34页 |
1.目标制定 | 第33页 |
2.计划制定 | 第33-34页 |
(五)介入过程 | 第34-39页 |
1.心理辅导 | 第34-36页 |
2.个案辅导 | 第36-37页 |
3.资源链接 | 第37-39页 |
4.规划探讨 | 第39页 |
(六)评估和结束关系 | 第39-41页 |
1.服务结果评估 | 第39-40页 |
2.结束关系 | 第40-41页 |
四、个案管理介入流浪乞讨人员心理救助的反思 | 第41-45页 |
(一)个案管理介入流浪乞讨人员心理救助的优势 | 第41-42页 |
1.理论上的优势 | 第41页 |
2.专业上的优势 | 第41-42页 |
3.与传统社会工作方法相比较的优势 | 第42页 |
(二)个案管理介入A市流浪乞讨人员心理救助存在的问题 | 第42-45页 |
1.各种资源之间缺乏合作和协调机制 | 第42-43页 |
2.服务对象的信息不互通和缺乏持续性 | 第43页 |
3.个案管理工作缺乏志愿者服务队伍 | 第43-44页 |
4.个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受到政府单位制约 | 第44页 |
5.个案管理社会工作者缺乏专业知识培训 | 第44-45页 |
五、个案管理介入流浪乞讨人员心理救助工作的对策 | 第45-47页 |
(一)建立科学的合作协调机制并提高服务工作效率 | 第45页 |
(二)健全流浪乞讨人员信息共享平台和提升服务持续性 | 第45页 |
(三)建设专业的流浪乞讨人员志愿者服务队伍 | 第45-46页 |
(四)转变政府人员观念并支持个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 第46页 |
(五)通过专业知识培训充实个案管理工作人才队伍 | 第46-47页 |
六、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一:深度访谈记录编码表 | 第51-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