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1-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2、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15页 |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15-16页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1、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大学生婚恋教育的概述 | 第18-23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1、婚恋的内涵 | 第18页 |
2、婚恋教育的内涵 | 第18-19页 |
3、大学生婚恋教育的内涵 | 第19页 |
(二)大学生婚恋教育的重要性 | 第19-23页 |
1、婚恋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2、婚恋教育的现实需求 | 第20-23页 |
三、当代大学生婚恋问题的现状调查 | 第23-47页 |
(一)调查样本概况 | 第23页 |
(二)大学生婚恋观的具体表现及其特征 | 第23-39页 |
1、大学生恋爱现象普遍化 | 第23-24页 |
2、恋爱观 | 第24-33页 |
3、择偶注重个人内在素质 | 第33-34页 |
4、性观念存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 第34-35页 |
5、生育观趋向现代化 | 第35-36页 |
6、婚姻观 | 第36-39页 |
(三)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 第39-47页 |
1、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9-42页 |
2、大学生婚恋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7页 |
四、当代大学生婚恋教育的审视 | 第47-56页 |
(一)大学生婚恋教育的具体表现及其特征 | 第47-51页 |
1、实施主体 | 第47-50页 |
2、教育内容 | 第50-51页 |
3、实施方式 | 第51页 |
(二)大学生婚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1-53页 |
1、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 | 第51-52页 |
2、缺乏专业化的教育能力 | 第52-53页 |
3、缺乏多样化的教育措施 | 第53页 |
(三)大学生婚恋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3-56页 |
1、教育理念相对落后 | 第53-54页 |
2、人才培养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常常因属“软性指标”而被忽略 | 第54-55页 |
3、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存在一定漏洞 | 第55-56页 |
五、加强大学生婚恋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56-63页 |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全面发展观 | 第56-57页 |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56页 |
2、开放与包容并举的教育理念 | 第56-57页 |
3、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 第57页 |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正确价值取向 | 第57-58页 |
(三)完善高等教育评估体制,增加育人特别是德育工作在考评中的权重 | 第58-59页 |
1、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 | 第58页 |
2、完善高校教职工的绩效考核 | 第58-59页 |
(四)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婚恋教育相关规章制度 | 第59页 |
1、完善婚恋“校纪校规”的约束部分内容 | 第59页 |
2、完善婚恋“校纪校规”的管理部分内容 | 第59页 |
(五)优化婚恋教育方式和方法,形成完备的立体化教育体系 | 第59-63页 |
1、发挥课堂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 第59-60页 |
2、发挥讲座的推动力 | 第60页 |
3、发挥朋辈教育的良好影响 | 第60页 |
4、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专业力量 | 第60-61页 |
5、发挥大学生社团的组织优势 | 第61页 |
6、发挥新媒体的正能量 | 第61-62页 |
7、发挥相关社会专业团队的指导功能 | 第62页 |
8、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作用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71页 |
附录一 | 第66-70页 |
附录二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件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