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3.3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系统分析 | 第14页 |
1.4.2 案例分析 | 第14页 |
1.4.3 文献研究 | 第14-15页 |
1.4.4 比较研究 | 第15页 |
1.5 研究流程与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流程 | 第1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美国大学排名概况 | 第17-23页 |
2.1 美国大学排名历史沿革 | 第17-19页 |
2.1.1 思想萌芽 | 第17-18页 |
2.1.2 排名始创 | 第18页 |
2.1.3 快速发展 | 第18-19页 |
2.1.4 重视质量 | 第19页 |
2.2 美国主要大学排名简介 | 第19-22页 |
2.2.1 全美博士点质量评估 | 第19-20页 |
2.2.2《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 | 第20-21页 |
2.2.3《华盛顿月刊》大学排名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美国大学排名评估主体分析 | 第23-31页 |
3.1 美国大学排名发展历程概况 | 第23-25页 |
3.1.1 全美博士点质量评估发展历程 | 第23页 |
3.1.2《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3.1.3《华盛顿月刊》大学排名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3.2 美国大学排名评估主体协同模式分析 | 第25-30页 |
3.2.1 全美博士点质量评估评估主体协同模式分析 | 第25-27页 |
3.2.2《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评估主体协同模式分析 | 第27-28页 |
3.2.3《华盛顿月刊》大学排名评估主体协同模式分析 | 第28-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美国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分析 | 第31-46页 |
4.1 美国大学排名指标体系 | 第31-39页 |
4.1.1 全美博士点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 第31-34页 |
4.1.2《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指标体系 | 第34-37页 |
4.1.3《华盛顿月刊》大学排名指标体系 | 第37-39页 |
4.2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指标分类 | 第39-45页 |
4.2.1 全美博士点质量评估指标分类 | 第40-42页 |
4.2.2《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指标分类 | 第42-43页 |
4.2.3《华盛顿月刊》大学排名指标分类 | 第43-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美国大学排名结果应用分析 | 第46-51页 |
5.1 美国大学排名结果应用概况 | 第46-49页 |
5.1.1 全美博士点质量评估结果应用 | 第46-47页 |
5.1.2《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结果应用 | 第47页 |
5.1.3《华盛顿月刊》大学排名结果应用 | 第47-49页 |
5.2 美国大学排名结果应用比较 | 第4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美国大学排名对我国的启示 | 第51-56页 |
6.1 美国大学排名方法论特征总结 | 第51-53页 |
6.1.1 重点关注学术水平 | 第51页 |
6.1.2 指标设置理念多元 | 第51-52页 |
6.1.3 强调社会受众反馈 | 第52-53页 |
6.2 中美大学排名对比与启示借鉴 | 第53-56页 |
6.2.1 强调与社会需求接轨 | 第53-54页 |
6.2.2 运用系统的分类方式 | 第54页 |
6.2.3 注重教育质量的追踪 | 第54-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件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