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论文--人体病毒学(致病病毒)论文

肠道病毒71型及单纯性疱疹病毒2型的抗病毒药物的作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1页
缩略词表第12-21页
第1章 Retro-2~(cycl)和Retro-2.1对EV71的抗病毒作用研究第21-71页
    第1节 前言第21-40页
        1.1 手足口病简介第21-22页
            1.1.1 手足口病临床症状第21页
            1.1.2 手足口病流行情况第21-22页
            1.1.3 手足口病致病原第22页
        1.2 EV71简介第22-29页
            1.2.1 EV71分子生物学特性第22-23页
            1.2.2 EV71生命周期第23-26页
            1.2.3 EV71致病性第26-27页
            1.2.4 EV71流行病学第27-29页
        1.3 EV71的预防与治疗第29-34页
            1.3.1 EV71预防性疫苗第29-30页
            1.3.2 EV71临床治疗方法第30-31页
            1.3.3 EV71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第31-34页
        1.4 Retro-2~(cycl)和Retro-2.1简介第34-38页
            1.4.1 Retro-2~(cycl)的发现第34-37页
            1.4.2 Retro-2~(cycl)及Retro-2.1的研究进展第37-38页
        1.5 立题依据第38-40页
        1.6 实验设计第40页
    第2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0-55页
        2.1 实验材料第40-44页
            2.1.1 化合物、病毒株、细胞系及动物第40-41页
            2.1.2 主要试剂第41-42页
            2.1.3 主要溶液第42-43页
            2.1.4 主要仪器第43页
            2.1.5 引物设计第43-44页
        2.2 实验方法第44-55页
            2.2.1293 S细胞培养第44页
            2.2.2 EV71病毒扩增及滴度测定第44-46页
            2.2.3 细胞半数毒性浓度(CC_(50))测定第46页
            2.2.4 细胞病变效应半数有效浓度(EC_(50))测定第46-47页
            2.2.5 病毒空斑效应半数有效浓度(EC_(50))测定第47-48页
            2.2.6 病毒核酸提取与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第48-50页
            2.2.7 基于EV71-EGFP的病毒蛋白含量测定第50页
            2.2.8 药物时间添加实验第50-52页
            2.2.9 药物对病毒晚期阶段的作用分析第52页
            2.2.10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第52-53页
            2.2.11 EV71对新生BALB/c乳鼠半数致死剂量(LD50)测定第53-54页
            2.2.12 Retro-2~(cycl)对EV71所致新生BALB/c乳鼠感染保护效果测定第54页
            2.2.13 统计学分析方法第54-55页
    第3节 实验结果第55-67页
        3.1 EV71病毒滴度检测结果第55页
        3.2 Retro-2~(cycl)及Retro-2.1对EV71所致293S细胞感染的抑制作用第55-60页
            3.2.1 药物细胞毒性第55-56页
            3.2.2 药物对细胞病变效应的抑制作用第56-57页
            3.2.3 药物对病毒空斑效应的抑制作用第57-59页
            3.2.4 EV71核酸复制第59页
            3.2.5 EV71蛋白合成第59-60页
        3.3 Retro-2~(cycl)及Retro-2.1对EV71的作用机制第60-63页
            3.3.1 对EV71生命周期作用阶段的确定第60-62页
            3.3.2 对EV71子代病毒释放的作用第62-63页
        3.4 Retro-2~(cycl)对EV71所致新生BALB/c乳鼠感染的保护效果检测第63-67页
            3.4.1 EV71的新生BALB/c乳鼠感染模型建立第63-65页
            3.4.2 乳鼠临床症状检测第65-66页
            3.4.3 乳鼠生存率检测第66页
            3.4.4 乳鼠体重检测第66-67页
    第4节 讨论第67-69页
    第5节 小结第69-71页
第2章 黄酮类化合物对EV71的抗病毒作用研究第71-93页
    第1节 前言第71-76页
        1.1 黄酮类化合物简介第71-74页
            1.1.1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第71-72页
            1.1.2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第72-74页
        1.2 黄酮类化合物对EV71的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第74-75页
        1.3 立题依据第75-76页
        1.4 实验设计第76页
    第2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6-81页
        2.1 实验材料第76-77页
        2.2 实验方法第77-81页
            2.2.1 细胞半数毒性浓度(CC_(50))测定第77页
            2.2.2 细胞病变效应半数有效浓度(EC_(50))测定第77-78页
            2.2.3 病毒核酸提取与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第78-79页
            2.2.4 基于EV71-luc的病毒蛋白含量测定第79-80页
            2.2.5 黄酮类化合物对EV71所致新生BALB/c乳鼠感染保护效果测定第80-81页
            2.2.6 统计学分析方法第81页
    第3节 实验结果第81-90页
        3.1 黄酮类化合物对EV71所致293S细胞感染的抑制作用.第81-85页
            3.1.1 药物细胞毒性第81-82页
            3.1.2 药物对细胞病变效应的抑制作用第82-84页
            3.1.3 EV71核酸复制第84页
            3.1.4 EV71蛋白合成第84-85页
        3.2 黄酮类化合物对EV71所致新生BALB/c乳鼠感染的保护效果检测第85-90页
            3.2.1 乳鼠临床症状检测第85-86页
            3.2.2 乳鼠生存率检测第86页
            3.2.3 乳鼠体重检测第86-90页
    第4节 讨论第90-91页
    第5节 小结第91-93页
第3章 ABMA对HSV-2的抗病毒作用研究第93-143页
    第1节 前言第93-108页
        1.1 生殖器疱疹简介第93页
        1.2 HSV-2简介第93-101页
            1.2.1 HSV-2分子生物学特征第93-95页
            1.2.2 HSV-2生命周期第95-98页
            1.2.3 HSV-2致病性第98-100页
            1.2.4 HSV-2流行病学第100-101页
        1.3 HSV-2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第101-104页
            1.3.1 HSV-2预防性及治疗性疫苗第101-102页
            1.3.2 HSV-2临床治疗方法第102-103页
            1.3.3 HSV-2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第103-104页
        1.4 ABMA简介第104-105页
            1.4.1 ABMA的发现第104页
            1.4.2 ABMA的研究进展第104-105页
        1.5 立题依据第105-107页
        1.6 实验设计第107-108页
    第2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08-125页
        2.1 实验材料第108-112页
            2.1.1 化合物、病毒株、细胞系及动物第108-109页
            2.1.2 主要试剂第109-110页
            2.1.3 主要溶液第110-111页
            2.1.4 主要仪器第111-112页
            2.1.5 引物设计第112页
        2.2 实验方法第112-125页
            2.2.1 Vero细胞培养第112-113页
            2.2.2 HSV-2病毒扩增及滴度测定第113-114页
            2.2.3 细胞半数毒性浓度(CC_(50))测定第114-115页
            2.2.4 细胞病变效应半数有效浓度(EC_(50))测定第115-116页
            2.2.5 病毒空斑效应半数有效浓度(EC_(50))测定第116-117页
            2.2.6 病毒核酸提取与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第117-118页
            2.2.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蛋白免疫印迹第118-119页
            2.2.8 药物时间添加实验第119-120页
            2.2.9 药物对病毒吸附与进入作用分析第120-121页
            2.2.10 药物对病毒晚期阶段的作用分析第121-122页
            2.2.11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第122-123页
            2.2.12 HSV-2对BALB/c雌鼠半数致死剂量(LD50)测定第123页
            2.2.13 ABMA对HSV-2所致BALB/c雌鼠感染保护效果测定第123-124页
            2.2.14 统计学分析方法第124-125页
    第3节 实验结果第125-139页
        3.1 HSV-2病毒滴度结果第125页
        3.2 ABMA对HSV-2对细胞感染的抑制作用第125-130页
            3.2.1 药物细胞毒性第125-126页
            3.2.2 药物对细胞病变效应的抑制作用第126-128页
            3.2.3 药物对病毒空斑效应的抑制作用第128页
            3.2.4 HSV-2核酸复制第128-129页
            3.2.5 HSV-2蛋白合成第129-130页
        3.3 ABMA对HSV-2的作用机制第130-135页
            3.3.1 对HSV-2生命周期作用阶段的确定第130-131页
            3.3.2 对HSV-2吸附与进入的作用第131-133页
            3.3.3 对HSV-2晚期阶段的作用第133-135页
        3.4 ABMA对HSV-2所致BALB/c雌鼠感染的保护效果第135-139页
            3.4.1 HSV-2对BALB/c雌鼠感染模型建立第135-137页
            3.4.2 雌鼠临床症状第137页
            3.4.3 雌鼠生殖道病毒载量第137-138页
            3.4.4 雌鼠生存率第138-139页
    第4节 讨论第139-141页
    第5节 小结第141-143页
结论第143-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9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9-161页
致谢第161-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肠弯曲菌ermB基因携带菌株与对照菌株的组学比较研究
下一篇:结核分枝杆菌新型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