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1 引言 | 第13-23页 |
1.1 支原体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 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6页 |
1.2.1 分类学和形态学特征 | 第14页 |
1.2.2 培养特性及染色 | 第14-15页 |
1.2.3 遗传特性 | 第15-16页 |
1.2.4 支原体的抗性 | 第16页 |
1.3 支原体的致病机理 | 第16-17页 |
1.4 支原体的流行概况 | 第17-18页 |
1.4.1 流行病学 | 第17页 |
1.4.2 临床症状 | 第17-18页 |
1.4.3 病理变化 | 第18页 |
1.5 实验室诊断 | 第18-19页 |
1.5.1 病原的分离培养 | 第18页 |
1.5.2 免疫学诊断 | 第18页 |
1.5.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18-19页 |
1.6 防治 | 第19-20页 |
1.7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研究概况 | 第20页 |
1.8 Mo培养基的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1.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1-23页 |
2 研究一MoNM-151株与MmcPG3株转录组数据的分析比较 | 第23-3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2.3.1 葡萄糖代谢 | 第24-28页 |
2.3.2 核苷酸代谢 | 第28页 |
2.4 讨论 | 第28-31页 |
2.4.1 葡萄糖代谢 | 第29-30页 |
2.4.3 核苷酸代谢 | 第30-31页 |
2.5 小结 | 第31-32页 |
3 研究二添加葡萄糖、丝氨酸的培养效果 | 第32-40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2-33页 |
3.1.1 菌种来源 | 第32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3.2.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3-34页 |
3.2.2 Mo的接种及培养 | 第34页 |
3.2.3 测量OD_(630nm)值最佳离心时间的筛选 | 第34页 |
3.2.4 Mo生长滴度的测定 | 第34页 |
3.2.5 pH值的测定 | 第34页 |
3.2.6 OD_(630nm)值的测定 | 第34页 |
3.2.7 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3.3.1 最佳离心时间的筛选 | 第35页 |
3.3.2 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5-36页 |
3.3.3 pH值的测定 | 第36-37页 |
3.3.4 OD630nm值的测定 | 第37-38页 |
3.4 讨论 | 第38-39页 |
3.5 小结 | 第39-40页 |
4 研究三缓冲体系的筛选及Mo培养基的改良 | 第40-62页 |
4.1 缓冲体系的筛选 | 第40-50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0-41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4.1.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4.1.4 讨论 | 第49-50页 |
4.2 Mo培养基的改良 | 第50-56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4.2.2 试验方法 | 第50-52页 |
4.2.3 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4.2.4 讨论 | 第55-56页 |
4.3 改良培养基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56-61页 |
4.3.1 试验材料 | 第57页 |
4.3.2 试验方法 | 第57-58页 |
4.3.3 Mo的接种及培养 | 第58-59页 |
4.3.4 结果与分析 | 第59-61页 |
4.4 讨论 | 第61页 |
4.5 小结 | 第61-62页 |
5 总体讨论 | 第62-64页 |
6 全文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